《古文观止》管仲论

作者:苏洵

【题解】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评论,立意新颖。世人论管仲,多称赞其辅佐齐桓公实现“尊王攘夷”之功,而很少有人将桓公死后齐国多年内乱终至衰弱与管仲联系起来,苏间通过分析齐国自身形势及与晋国对比,指出管仲去世时不能积极荐举贤才,违背了宰相的主要职责。 全文逻辑严密,一气呵成,史识卓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老泉是苏洵的号,字明允。苏轼、苏辙之父。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攘斥夷狄。管仲在世时,齐国一直国富兵强,诸侯没有敢反叛的。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进用掌权,齐桓公在宫廷内乱中死去,五个公子争夺君位,这个祸端一直蔓延不绝,直到一百多年后齐简公时,齐国没有安宁的年份。

事情的成功,不是成就于宣告成功的那一天,一定有它的缘由;祸患的形成,也不是形成于实际发生的那一天,也一定有它的前兆。所以齐国的安定兴旺,我不认为是管仲的功劳,而要归功于始荐管仲的鲍叔牙。后来齐国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认为是由于没有举贤自代的管仲最先引起。为什么这样说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固然是给齐国制造动乱的奸人,不过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虞舜这个圣人,然后才知道放逐共工、 兜、三苗、鲧等四凶;有了孔子这个圣人,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与圣人相比,那齐桓公算什么人呢?使桓公能够起用这三个奸人的,正是管仲啊。管仲病笃不起时,桓公问管仲谁可以继他为相。在这个事关齐国日后安危的重要时刻,我以为管仲将要荐举天下的贤才来回答桓公,可是管仲仅仅说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违反人之常情,不可亲近而已。

唉!管仲认为桓公果真能够不重用这三个人么?管仲与桓公相处好多年了,也应当了解桓公的为人吧?桓公的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了女色,如果不重用这三个人,桓公就无法满足他的声色欲望。桓公起先之所以不起用他们,只不过因为有管仲在朝罢了。一旦管仲死了,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期待高升了。管仲难道以为临终前的一番嘱咐,就可以束缚住桓公的手脚么?齐国并不担心这三个奸人,却怕失去管仲;只要管仲在世,这三个人只不过是并无权势的匹夫罢了。不然的话,天下难道还缺少竖刁、易牙、开方这类奸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从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可是其余的奸佞小人,管仲能够全部除掉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个不懂得根本的治国大计的人了。如果借桓公问他的机会,荐举天下的贤者以取代自己为相当政,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并不是没有管仲那样的人才。何必担心这三个人呢?这中间的道理不说世人都明白。

春秋五霸中,国势的强盛没有能超过齐桓公、晋文公的。晋文公的才能没有超过齐桓公,他的臣子又都不如管仲;此后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为政暴虐,不如齐桓公之子齐孝公待人宽厚。然而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将诸侯盟主之位维持一百多年。这是为什么呢?晋国后继的国君虽然不贤明,可是还有先朝老成持重的大臣在主持大局。齐桓公死后,齐国就一败涂地,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仅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已经死了。

天下并不是没有贤人,往往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去重用他。桓公在世时,说天下不会再有管仲这样的治国之才,我是决不相信的。世传为管仲所著的《管子》一书中,记载管仲临终时,评论鲍叔牙、宾胥无二人的为人,并且还指出了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管仲的心目中,认为鲍叔牙等都不足以托付国家重任,而且管仲又预料到他快要死了,那么可见《管子》这部书荒诞虚妄不足为信。我看春秋时卫国大夫史,由于不能使卫灵公进用贤者蘧伯玉而疏远幸臣弥子瑕,所以在死后进行尸谏;汉丞相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接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啊。国家往往由于一个贤者执政而兴盛,也由于一个贤者去位而衰亡。贤能的大臣并不为自己死去而悲伤,却为他的国家衰落而担忧,所以一定要找到贤者接替,然后才可以安然离世。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管仲,怎么就这样撒手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