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方山子传

作者:苏轼

【题解】 本文是作者元丰四年(1081)贬居黄州时为老友陈慥所写的传记。 文章截取传主先侠后隐的生活片段,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全文布局独具匠心,意趣横生。

方山子:即陈慥(zào)。陈慥(生卒年不详),字季常,北宋眉州(今四川青神)人,一说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太常少卿陈希亮第四子,终身不仕。居于黄州之龙丘(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晚年隐于黄州歧亭(今麻城歧亭),常信佛,饱参禅学,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与苏东坡是好友,常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喜好宾客,蓄纳声妓。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西汉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也都敬重他。稍长大后,他改变从前的志趣和行为,发愤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是始终没得到重用。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再与俗士来往。他舍弃了原有的车马不坐,毁掉了原来的帽子和礼服不穿戴,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看到他戴的帽子,是方形的又高高耸起,都说:“这不是古代方山冠的样式吗?”于是都称他为“方山子”。

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恰巧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啊!为什么你会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了,我告诉他原因。他低头不语,接着又抬起头笑了,招呼我到他家住宿。他家里四壁空空,但妻子、儿女、奴婢都有一种自得其乐的神情。我已感到十分惊异,只暗自回想方山子年轻时纵情饮酒,喜好刀剑,用起钱财来如粪土一般。十九年前,我在岐山,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侍从,手持两张弓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鹊鸟在他前面飞起,他让随从追赶射杀,没能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而出,一箭射中了鹊鸟。于是他和我在马上讨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理,自诩是一代豪杰。这事到如今已经过去多少日子了,那精明剽悍的神态,仍然保留在眉宇之间,这哪里会是山中隐士呢?

然而方山子家族世代建功立业,他理应得到一官半职,假如混迹于官场,他今天必能显贵闻达。他家原在洛阳,园圃宅院富丽堂皇,可与公侯之家相媲美。黄河北岸有田产,每年可得上千匹丝帛,足以过上富贵安乐的好日子。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倘无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多有不平常的人,他们往往假装疯癫,浑身涂满脏物,可总也没机会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