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 。
吴宫花草埋幽径 [2] ,晋代衣冠成古丘 [3] 。
三山半落青天外 [4] ,二水中分白鹭洲 [5] 。
总为浮云能蔽日 [6] ,长安不见使人愁 [7] 。

【解读】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或谓十四年),有凤凰来集山间,遂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此诗作年,说法不一。或谓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南游金陵,登台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作于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不久,抑郁悲愤之情,借登临怀古而发之,感时伤世,深寓沧桑之感、忧国之怀。金陵为六朝古都,一时繁华,曾演出一幕幕兴亡悲喜剧。而今登临,凤去台空,繁华顿歇,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六朝金粉,都随浩浩长江东流而去。这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在李白游金陵所作的诗中曾反复咏叹过。《金陵凤凰台置酒》云:“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金陵歌送别范宣》云:“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冠盖散为烟雾里,金舆玉座成寒灰。”《金陵三首》其二云:“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其三云:“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金陵白杨十字巷》云:“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天地有反复,宫城尽倾倒。六帝余古丘,樵苏泣遗老。”所用词汇与此诗多有雷同,意境亦颇相似,这都说明李白的登临怀古,并不是一时兴到,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以一种严肃而深沉的历史眼光,观察六朝的盛衰兴亡,总结供现实借鉴的历史教训,鉴古而知今。诗的最后二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谓画龙点睛,道出了作者登台怀古的主旨。李白之愁,绝不是狭隘的个人之愁,他是怀着一种焦虑而沉重的心情,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之深愁巨痛。前人往往撇开诗歌所表现的具体思想内涵,而仅就遣词用字、格律作法等枝节问题,将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简单比附,妄加轩轾,或抑李扬崔,或抑崔扬李,褒贬从己,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几成一大历史公案。平心而论,李白此诗确受崔诗影响,模拟之迹显而易见,但因而有革,拟而有创,非蹈袭崔作,而是出以新意。崔登楼以寄怀乡之思,李登台以抒忧国之怀,各具特色,同臻妙境,并为绝唱,何必扬此抑彼耶!《唐宋诗醇》说得好:“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怀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捶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卷七)公正之论,崔李之争可以熄矣!

【注释】
[1]江:指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政权曾建都金陵(时称建业),大治宫室。幽径:幽僻荒凉的小路。
[3]晋代:指东晋,亦建都金陵(时称建康)。衣冠:指掌权的豪门世族,如王、谢大族。古丘:古坟。
[4]三山:在今南京西南板桥镇长江边,山有三峰,南北相接,故曰“三山”。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5]白鹭洲:原在金陵城西大江中,因洲多白鹭而得名。今已湮没,遗址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王琦注引史正志《二水亭记》云:“秦淮源出句容、溧水两山,自方山合流,至建业贯城中而西,以达于江。有洲横截其间,李太白所谓‘二水中分白鹭洲’是也。”(《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一)
[6]浮云蔽日:喻奸邪当道,或谓日比玄宗。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古诗十九首》其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7]长安:朝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