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传》62章 参与领导制定12年科学规划


1956年10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那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研究了一些领导人的分工问题,邓小平是来征求聂荣臻的意见的。他对聂荣臻说:“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没有过多考虑,就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聂荣臻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与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还是请中央决定吧。”邓小平办事历来果断、干脆,他表示同意说:“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任命。”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第五十一次常委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从此,聂荣臻开始了为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

聂荣臻这样快的定下决心来抓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其缘由可以上溯到他在中学读书时期。

39年前,聂荣臻来到江津中学,上的第一堂实验课,就是水在经电解后实现氢氧分离而能燃烧的现象,这简直使他为之入迷。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思虑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旧中国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国力衰颓,倍遭列强欺凌。比照日本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聂荣臻悟出了一条道理:欲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走向通往现代社会的道路,只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因而到法国勤工俭学,试图搬回拯救祖国的法宝。然而留法勤工俭学、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的传播,斗争的实践使聂荣臻进一步悟出一条道理:中国只有经过社会革命,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打倒军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才有可能建设现代经济,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文化,建立现代国防。

1925年9月,聂荣臻从苏联回国,20多年,他在枪林弹雨中为之奋斗,迎来了一个新中国。可以说,只有到了今天,他才有可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聂荣臻主持科技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就是参与领导制定12年科学规划。

新中国成立了,但她在经济上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渴望用科学技术迅速改变自己的地位。1955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宣布,国务院已经着手编制1956至1967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月20日,毛泽东到会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和号召,成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强有力的动员令。

这一年的3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这一工作,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

4月起,科学规划委员会陆续集中了全国各地各学科、各专业的600多位优秀科技专家荟萃京华,着手制订新中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对门类众多的学科专业制订一个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这项工作的人,不但需要冷静的科学头脑,还要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伟大的中国革命所造就的那些革命家、军事家,历史地成为这一任务的当然领导者。

聂荣臻回忆说,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他说:“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12年科学规划的讨论中,对于方针、原则问题,科技工作者们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一切都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从头摸索前进;另一种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先学会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大多数人同意第二种意见。聂荣臻是完全支持第二种意见的,认为这是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又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正确方针。

1956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深入研究制订科学规划的一些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为常设的科学技术高级协调机构,具体组织领导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工作。陈毅副总理被任命为规划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聂荣臻接替了陈毅的这一职务。

在北京西郊宾馆,参加制订12年科学规划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科学发展的美妙前景激动着。他们热烈地交谈,不时地感到一阵阵的兴奋。许多人废寝忘食,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摄影家摄下了一个历史性的镜头: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宋任穷、郭沫若等与制订规划的科学家们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大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①这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这年10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过600多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和部分苏联专家的帮助,基本上完成了规划的起草工作。10月29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向中共中央报告:《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简称12年科学规划)已经拟就,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课题,并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这些中心课题的途径和措施。它给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勾画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在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需要优先发展的12个重点:(一)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二)喷气技术;(三)电子学方面的半导体、计算机、遥控技术;(四)生产自动化和精密机械、仪器仪表;(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勘探;(六)建立中国自己的合金系统和新冶炼技术;(七)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八)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九)长江、黄河的综合开发;(十)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肥料;(十一)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十二)若干重要基本理论的研究。

军工研究方面,由航空工业委员会、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国防工业部的有关人员参加,共同拟定了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作为12年科学规划的组成①《聂荣臻画册》,长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15页。

部分。1956年3月12日,聂荣臻签发了《对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防研究项目的意见》。①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

这个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初步确定的目标有:(1)在航空发展方面,提高喷气式飞机音速的倍数。研究制造射程100公里的地对空导弹,射程500至600公里的地对地导弹,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2)电子科学方面,研究设计发现敌人飞机、导弹,并能引导人民解放军飞机、导弹对其拦截、阻击的设备。寻找利用电磁波的新波段,超音波的频带、热波和放射线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与方法。研制能准确测定敌人炮兵阵地和军舰的设备。扩大红外线的作用距离,和研制利用红外线黑夜显示目标的设备。提高雷达作用距离,缩小体积,增强干扰、抗干扰性能。发展多路的、自动化的、保密性能好的通信设备。发展超小型化的通信设备。发展保障飞机全天候起降的设备。发展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电子计算机、电视机、雷达应用于军队指挥机构的综合研究。(3)热核子应用方面,应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开展小型核弹头和用作军用动力堆等综合性研究。(4)防化和军事医学方面,进行防原子、防化学和防生物武器的研究。(5)常规武器方面,主要是进行减轻火炮、坦克等重量,提高质量、增大威力,便于运动或自行化等的研究。海军装备方面,提高舰艇航速、续航力以及水雷、舰用火炮、鱼雷威力等的研究。

由于当时水平的限制,许多研究项目,只是提出了努力方向,大多不很具体。现在回过头来看,甚至有些还是不切实际的,但总算有了一个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奋斗目标。

在聂荣臻直接领导制定部队武器装备方面的12年规划工作中,张爱萍作为总参谋部主管武器装备计划的副总长,参与领导了这一工作。他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之一。

1956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和《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并批准聂荣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中央在批语中说:“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12月20日报告中的意见。”12年科学规划“是国家的重要文件,希望你们注意研究,并将意见告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从这时起,在这块产生了世界四大发明的中华大地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沿着12年科学规划指引的方向,开始了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迅跑。

此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1958年12月,聂荣臻在全国地方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与有关专家谈话中指出:3年前,中国在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方面还是空白,现在已经有了实验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导弹、火箭、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进展顺利,即将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1月,他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1962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所附的提纲中说:“预计在1962年可以初步实现原订的12年规划(实现80%左右)。”①这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经过全面检查,在12年规划内的57项重点任务中,有19%的任务已经基本达到原规划1967年的目标;69%的项目,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国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方面,成就喜人。

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90页。

① 1961年1月7日,聂荣臻给(李)富春、(邓)小平并中央书记处的报告。

翻阅着科学技术取得的累累硕果,聂荣臻就像当年指挥部队打了大胜仗一样的高兴。但他并没有陶醉,而是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在上述报告所附的提纲中提出:中国的科技工作,要在贯彻“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勤俭建国”方针的前提下,必须切实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并且,同样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把各项科研成果真正拿到手。他还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战线为主,集中力量,全国一盘棋,争劝三年突破”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中央批准了聂荣臻的请示报告。

1962年底,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再次组织了对12年科学规划实施情况的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更加令人振奋, 12年科学规划的57项任务中,50项任务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原规划1962年的目标,而且有些方面,提前完成了。

聂荣臻在办公室里,静静地看着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党组检查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心中涌起阵阵激情。从主持全国的国防科学研究工作和全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到现在已经7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尖端研究的整体情况,已经谙熟于胸,对国防尖端项目中一些关键性问题,就了解得更多。不仅如此,为了熟悉国外先进科技的最新消息,他经常阅读国防科委送来的《科技动态》,新华通讯社编辑的《参考消息》。他还了解了美、苏、英、法、日、德等世界强国的科学技术动态,和如何追赶他们的途径。

聂荣臻看了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后,得出了初步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大体上达到了世界上先进国家5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可是,西方国家从40年代到60年代,又有了巨大的飞跃,工业技术和军工技术都有了极大的进展。聂荣臻想:今后10年,对中国是至关重要的10年。在这10年里,至少要在关键性的几个领域里赶上西方国家60年代的水平,并准备向70年代过渡,否则中国将落后得太远了。

1962年,在周恩来和聂荣臻主持下,国家科委组织了科学技术专家1万多人,着手制定又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许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了材料和意见。1963年10月,《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毕。这个规划,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的画面和激动人心的远景。但是,3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撕碎了这一切,并把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科技成果,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推入了灾难的深渊。

多少年过去了,当那喧嚣的“打倒”、“砸烂”之声终于飘然远去之后,周围又都平静下来,聂荣臻还时常想起他组织编制的那个雄心勃勃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长达96页,近5万字。聂荣臻字斟句酌地反复看了好几遍,并用铅笔改了一道,又用红蓝铅笔标明重点和再作修改。这里面寄托了他多少深情?!当年这个规划所规定的在1972年以前就要实现的目标有5个:1.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问题。

2.重点掌握60年代的工业科学技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发展重要的新兴工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成果。

3.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关。

4.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填补这方面重要的空白和薄弱部门。

5.大力培养人才,充实现代化实验设备,形成科研中心,建立一支能够独立解决中国科技问题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

12年科学规划提前5年完成,而10年规划却被延误了至少10年,多么令人痛心!想起这些,聂荣臻就深为惋惜。他觉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本来正在逐渐缩小,可又被无端地扩大了。他这个指挥整个科技战线的战略指挥员,正指挥部队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作战,可于胜利在望之际,却被突然地剥夺了指挥权。胜利的进军变成了退却,怎能不令他深感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