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导读》06章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男性,中国河南项城人;为清末民初军事家、政治家。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总理内阁,成为清末头号权臣。民国成立,袁氏当选首任大总统,甚至于1916年称帝,不果。

在朝鲜崭露头角

袁世凯年轻时失意科场,22岁弃文从军。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分驻朝,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新军及清季政局

袁世凯自1895年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起家,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三十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却将这一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政变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政变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众多部队。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到任后,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对拳民大力镇压,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流窜直隶。翌年拳乱引起八国联军战祸,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穏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首领。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

1908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素嫉袁世凯,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势不吉,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虽表现韬光养晦,暗地里却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而革命党人亦认为袁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室逊位,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却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并无袁世凯本人授意之直接证据。7月,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遭到失败。

10月6日,国会在军警压力下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

日本二十一条要求之交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国政府无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袁世凯缺乏谈判筹码,只能一面拖延,一面让其秘书顾维钧将条款内容对外披露,希望获得国际舆论支持,以抵抗日方压力。美国政府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未能迫使日方收回全部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胁迫之下,袁世凯及北洋政府乃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当中的大部分条款,史称五九国耻。

洪宪帝制

中华帝国国旗 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权,为民国初年唯一之军事强人,至其解散国会,取消约法之后,大总统之权实已形同皇帝,然袁氏心中仍有称帝之野心。1915年8月,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大总统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教授对于中国国体之分析报告亦遭有心人士断章取义,以创造支持君主立宪的舆论。

12月,袁世凯下诏改国号为中华帝国,登基称帝,并改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袁氏的登基称帝之举,受到当时大部份国人的反对,包括袁氏心腹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实已无以为继。蔡锷等人于云南组织护国军,于1915年12月25日起兵讨袁。随著帝制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袁氏尽失人心,只得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号,称帝仅83天后。取消帝制帝号之余,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欲续任大总统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击及家族遗传性糖尿病交煎之下,于6月6日病死。

评价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季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于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有其贡献。袁世凯亦为推动庚子后新政的重要人物。当清室逊位、民国成立之际,袁世凯手握兵权,形象开明,出任大总统实为当时全国公意之所寄。

然而袁氏当国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国民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有人指他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并垄断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之大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然持平而论,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对,至此袁氏之威望彻底破产。称帝之举堪称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