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口诀》14.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5]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心[6],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7]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尓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存[8]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別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9];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10],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智[11],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12],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13]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4]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15],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注解〗
5.意,一作“义”。
6.《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心”,坊间流通本作“也”。
7.原作“畏怖”,今从《五家解》本改作“怖畏”。
8.原作“有”,今从《五家解》本改作“存”。
9.《卍续藏经》本原作“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今从《五家解》本改定。
10.《五家解》本作“记著”。
11.原作“知”,据《五家解》本改作“智”
12.原作“法”,据《五家解》本均作“多”。
1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我人”后均无“等相”二字。
14.原作“施”,据《五家解》本改。
15.原作“妄”,据《五家解》本改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