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八卷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二

问诸行寂灭是灭谛耶。设是灭谛诸行寂灭耶。答若是灭谛亦诸行寂灭。或诸行寂灭然非灭谛。谓由无常灭故非择灭故。诸行寂灭。

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问若此灭谛先无后有。云何是常。若常时有。何不一切有情于一切时般涅槃耶。答不流转相不现行相。是灭谛相。此谛云何先无后有。又无生相无灭相。是常相。灭谛亦尔。是故名常。若有证得一切粗重永息灭者。彼般涅槃。若未证得者。彼不般涅槃。有灭谛故。诸有情类有证得者。是故涅槃是证所显。非生所显。复次若有远离四种过失说灭谛者。是名正说。何等名为四种过失。一增益过失。二自相邪分别过失。三相杂乱过失。四损减过失。若言诸行尽灭有异者。是增益过失。言无异者是自相邪分别过失。言亦有异亦无异者。是相杂乱过失。言非有异非无异者。是损减过失。问若唯一切出世间五非取蕴皆道谛摄。何因缘故唯说正见为先八圣支道而为道谛。答依三学故作如是说由有学者于时时间依增上戒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心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慧学而起修学。又此八圣支道三蕴所摄。是故唯此说名道谛。

问何因缘故正语正业正命说为戒蕴。答二因缘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财故。谓正语正业戒为根本戒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说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矫诈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为根本此为依处。正受用财。是故说名依受用财。又于是处世尊说为增上清净意现行性。此中依止贪等起犯戒思。依止矫诈等。起邪追求衣服等思。若离此事应知是名增上清净意现行性。问何因缘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说为慧蕴。答由此慧蕴略有三种作业因此三法方得究竟。谓通达诸法真义。是初业。通达诸法真义已。即于真义为他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易了。是第二业。为断余结法随法行。是第三业。如是三业由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故。如其次第而得究竟。

问何因缘故正念正定说为定蕴。答二因缘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谓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复次正见差别略有十一。谓如病见。如痈见。乃至无我见。结见。离系见。能离结见。于四种行如其次第有四种见。谓于诸烦恼缠俱行行中。于烦恼随眠俱行行中。于爱味俱行行中。于过患俱行行中。次第观为如病如痈如箭如障。若于诸行观为生灭。名无常见。观为三苦之所随逐。名为苦见。观彼远离余我我所。名为空见。观彼诸行体性非我及我所相。名无我见。如是八种。是缘苦谛正见。若于集谛观为因集生缘。名为结见。由彼集谛于苦谛中起杂染结故。若于灭谛观灭静妙离。名离系见。由彼灭谛一切烦恼及依离系所显故。若于道谛观道如行出。名能离结见。由彼道谛究竟能离结缚所显故。

问若先起无常苦空无我见。后方起如病如痈如箭如障见。何缘此中先说如病等见。答此中依已得道补特伽罗说彼为先。何以故。已得圣道诸有学者。由增上意乐。于诸取蕴。观为如病乃至如障。如是观已为断余结。复起上位清净无常见乃至无我见。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常等见。一是如病等见。所依不清净见。以此为先此为引导。为欲获得所未得故。二是如病等见。能依清净见。已得如病等见。复令增长。及为得心善解脱故。如是十一正见中空行无我行见名为空行。余行见名无愿行。一行见名无相行。谓于灭谛离系行见。

复次于修道中。一切出世间道缘四谛为境。当知皆能对治三界一切烦恼。何以故。由诸有学已见迹者。先由法智类智于现不现一切行中起现观。已后于修道摄一切行。总为一团一分一聚。以无常等行次第观察。而不分别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无色行。此是现见。此非现见。是故当知。于修道中诸出世道所摄圣道。能总对治下地上地一切烦恼。

复次彼诸圣者。于修道中由出世道而升进时。多分以无相行数数作意思惟无相。何以故。由此作意。最能引发现法乐住。断烦恼故。

复次五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及诸如来力无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皆是道后所得其性清净道所建立。由此因缘皆道谛摄。问一切四谛皆应遍知。何缘但说苦谛是应遍知。答由于苦谛以二种相应遍知故。所谓自相及与共相。于所余谛但知自相。谓以因等行知集谛自相。以灭等行知灭谛自相。以道等行知道谛自相。是故唯说苦谛是应遍知。

问苦谛亦应永断。何缘唯说集谛是应永断。答由集谛永断能显苦谛永断。是故唯说集谛是应永断。

复次于诸谛中略有二种现观。一智现观。二断现观。智现观者。谓随次第于诸谛中别相智生。断现观者。谓随次第无倒智生为依止故。证得所有烦恼断灭。

复次略有五种发起正精进因缘。一宣说正法。二修行共住。三察懈怠过失见精进功德。四由思择力相续成熟。五知所证得前后差别。

复次略有二种于断作证。一于种子伏断作证。二于种子永断作证。当知离系亦有二种。一于诸烦恼品别离系。二于烦恼事相属离系。

问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勿行谄诳。此中如来观见谄曲几种过患。诫诸苾刍不令行谄。答观谄曲者有十二过患故。一谄曲因缘不能证得真实智慧。二退失名誉。三退失他信。四退失功德增长。五退失于智者边听闻正法教诫教授。六诸恶增长。七令心相续远离诸善。八由谄不平损害其心常怀苦恼不安隐住。九虑后苦法。十非圣法器。十一临终追悔。十二身坏已后堕诸恶趣生那落迦。

复次欲界中谄有八种行及七种事。云何八行。一迷惑谄行。二覆藏谄行。三显示谄行。四结构谄行。五恭顺谄行。六谋计谄行。七推注谄行。八现悲谄行。云何七事。一言说事。二诘问事。三违诤事。四现亲友事。五现委信事。六所作假托事。七艰辛事。由初事故其谄曲者。与诸世间随起言说。于非义中示现为义。以相迷惑。或于义中示现非义。如于义非义。于有非有当知亦尔。又于现行谄曲所起诸恶行中。若他诘问谄者。则便覆藏实罪显不实德。又诤论者将欲推其功德过失。尔时谄者则便结构诸恶朋党。又谄曲者见诤论人有力暴恶。心生怖惧。即以卑下身语二业。随顺恭敬现亲友相。又谄曲者若见[一/(哭-、)]直可规其利。内与不可委信者等。而外现已极可委信谓行住中虚诈积集清善之相。又谄曲者于诸亲善得意友朋未来广大所作事中。先诈为伴。后所作事现在前时。矫现种种方便推注。谓为遮防自劬劳故。又谄曲者随遭一种苦恼事已。于彼怨对所遭苦事。实无如是重忧重苦。然自显示有重忧苦。谓深叹恨愁忧苦恼乃至闷绝。

复次粗语声闻。尚不应得于诸谛中教诫教授。况当能得真谛现观或复清净。又有九种粗语声闻粗语之相。若有成就如是相者。当知此名不可与语粗语声闻。何等为九。谓能举罪补特伽罗正诘问时。以不美言假合而答。或不相应或不圆满。或托余事方便而答。是名初相。又以谬言假设余论。方便推遣所诘问事。是第二相。又嗔恚缠扰乱。懵愦浑浊自心。是第三相。又嗔恚缠发起愤怨詈言鄙语。是第四相。又起高心。彼既说我。我当何故而不说彼。是第五相。又坚覆藏自所作罪。是第六相。又结怨心相续不舍。是第七相。又多发起报怨之心。是第八相。又他显说能举罪者若实不实诸功德时。不生信解非拨毁骂。是第九相。此中略有二种举罪补特伽罗。一共所尊重。二非共尊重。当知此中初二种相。依初能举补特伽罗。余七种相。依第二能举补特伽罗。

复次本地分中依戒律仪诸毗奈耶相应之相。今当决择。嗢拖南曰。

摄制立尸罗  无逸障学观
依摄受受用  甚深说喻事

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别解脱。何等为七。一教敕。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

云何教敕。谓佛世尊毗奈耶中敕诸苾刍。舍不善法增长善法。当知是名略说一切教敕之相。若广分别无量无边。

云何开听。谓佛世尊毗奈耶中开许一切能无染污现所受用资生因缘。云何制止。谓佛世尊毗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违无罪法。

云何犯处。略有十八。一不善。二违善。三身业。四语业。五意业。六戒坏。七见坏。八轨则坏。九正命坏。十随护他心。十一护他损恼。十二护非处疑虑。十三淫。十四钵。十五衣。十六食。十七卧具。十八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善者。谓所有性罪。违善者。谓所有遮罪。身语意业处。随其所应于一切五犯聚中当知其相。如是所余犯处。亦于五犯聚中如其所应当知其相。云何有犯。谓若略说有五犯聚。何故于此五犯聚中起诸违犯。谓五因故。一因缘故。二发起故。三事故。四方便故。五究竟故。此分别义。于摄事分毗奈耶摩呾理迦中我当广说。

复有九种犯。一近事男犯。二近事女犯。三勤策男犯。四勤策女犯。五正学犯。六苾刍尼犯。七苾刍犯。八异生犯。九有学犯无有无学犯。何以故。由彼更无所应作故。法尔获得小及随小一切学处悉皆止息。又定不能犯染污罪。云何无犯。略有四种。一初业。二颠狂。三心乱。四苦受所逼。

云何出罪。略由五相。一由自故。二由他故。三由自他故。四依转故。五依舍故。由自故者。谓应自静息故。由他故者。谓见谛者有所违犯不染污罪。由自他者。谓诸异生染不染罪。依转故者。谓转舍苾刍依转得苾刍尼依。或转舍苾刍尼依转得苾刍依。尔时苾刍苾刍尼各所犯罪。或转余形或转无形。依舍故者。谓命终已。

复次略有十种制立学处清净。一道理清净。二果清净。三摄受清净。四外清净。五内清净。六具分清净。七爱敬清净。八伏对治修清净。九随眠断对治修清净。十相续不断清净。复有差别。谓有因缘制立学处清净。远离受用欲乐边清净。远离受用自苦边清净。胜行清净。胜命清净。同法共住清净。无违诤清净。制伏烦恼清净。烦恼离系清净。任持正法清净。

复次略有十种尸罗过失。一毁坏所学过失。二不喜乐过失。三伴相违过失。四期愿过失。五放逸过失。六增上慢过失。七随眠不清净过失。八意乐不清净过失。九不出离过失。十邪禁过失。

复有十种尸罗功德。一和合尸罗。二无间尸罗。三无怨对尸罗。四无损害尸罗。五坚固尸罗。六出离尸罗。七胜所治尸罗。八不退转尸罗。九不共尸罗。十无上尸罗。

复次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十时应不放逸。何等为十。一依犯时。二依定时。三依生时。四依乞食时。五依所作时。六依受用利养恭敬时。七依求多闻时。八依思正法时。九依远离时。十依通达究竟时。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犯初时应不放逸。谓有苾刍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即前际俱行等。如前广说。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于初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定第二时应不放逸。谓有苾刍。或住空闲或居树下。生贪欲盖乃至疑盖。终不安忍。则便弃舍除遣变吐彼。由五盖能染污心乃至能令不得涅槃。为欲断故于时时间应修止相。于时时间应修举相。于时时间应修舍相。彼于如是止举舍相得善巧已。由下劣心虑恐下劣便正修举。由掉举心虑恐掉举便修内止。心得平等便修上舍。又于已得三摩地中。不生爱味不起顾恋。无有贪染无著而住。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二时中修不放逸。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生第三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临命终时其心猛利。发起如是正加行心。谓我今者应以缘佛缘法缘僧正命而死。应以缘善善心而死。彼遂发起如是如是善守护心。正念现前。以缘于佛法僧正念及缘诸善善心而死。彼由缘佛缘法缘僧所有正念。及由缘善所有善心而命终故。名贤善死贤善夭没。亦名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三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乞食第四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依于村邑聚落而住。彼即于此村邑聚落。广说如乞食清净经。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四时中修不放逸。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所作第五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于钵作业。于衣作业。于诸智者同梵行所看侍作业。或复于余所有作业皆无纵逸。无纵逸故不燋不烂。不失不坏。亦不零落不过。所作不鄙所作不恶。所作不急所作不缓。所作不掉所作不染。所作随顺世间。顺毗奈耶所有轨则。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五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受用利养恭敬第六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随所获得利养恭敬。于所获得不染不着。不耽不湎。不闷不执。亦不保玩而受用之。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受用之。随其所得利养恭敬能自制伏。不因所得利养恭敬心住憍傲。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六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求多闻第七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弃舍世间所有讽诵绮饰词论。绚藻文章。随顺世间相应多闻。于佛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应缘性缘起。若顺若逆一切经典。恭敬受持。令得究竟。非观诸法存有所得所获胜利。名得究竟。非观诸法免脱论难所获胜利。名得究竟。非为利养非为恭敬。乃至但为自得调伏。自得寂静。自得涅槃。自得沙门若婆罗门最上义利故。于此法善听善受读诵通利纯熟究竟。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七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思正法第八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独处空闲。如其所闻如其所受如其所得。所有诸法思惟其义称量观察。思所应思离不应思。于其少分但生信解。于其少分以慧观察。凡所思惟但依于义不依于文。如实了知黑说大说。坚固思惟审谛思惟。相续思惟。随所思惟要当究竟。于其中间终无退屈。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八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远离第九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不同其喜不同其忧。广说乃至于所生起世事业中。终不许其究竟随转。处空闲林边际卧具。远离一切有情方邑散乱懈怠及障止观诸随烦恼。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九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通达究竟第十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于有如实知有。于非有。如实知非有。于有上如实知有上。于无上如实知无上。由彼于有非有有上无上如实知故。于所未得不生得想。于所未证不生证想。离增上慢。非增上慢。所摄持故自记所解。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十时中修不放逸。

复次有四种障能障出家。谓意乐障。所依障。业障。不自在障。意乐障者。谓或为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所依障者。谓或盲聋或扇择迦或半择迦。或为疥癞秃挛躄等种种恶疾逼切其身。如是等。业障者。谓害母等诸重恶业。不自在障者。谓父母等所不听许。若诸僮仆若王大臣他所劫掠。若兰所得。若有辩答。如是等。

复次略有五处。诸出家者于毗奈耶决定应学。何等为五。谓应学知有犯无犯若重若轻及略所说别解脱经。有犯无犯如前已说。由六种差别所犯成重。一制立差别。谓于学处而制立故。二事差别。谓虽同是波逸底迦。然杀生等所有性罪于余遮罪有差别故。三穿穴差别。谓如有一数数犯故。四烦恼差别。谓如有一用其猛利贪嗔痴缠而毁犯故。五智差别。谓如有一善品微少智慧狭劣。虽等建立等事等穿等烦恼起。然其所犯成极重障。非此相违有所犯者。如小水流少草能偃。于彼细草不能漂没。如大水流聚积草木亦不能偃。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六时差别。谓如有一于其所犯不能速疾如法悔除。长时习已然后对治。与此相违应知所犯名为轻罪。

复次诸持律者。应以五相观察所犯然后断罪。何等为五。谓一向杂染故。一向不行故。制立依处故。现彼过失生不生故。非一向现行故。此中一向杂染所犯。谓诸性罪应当一向教令不犯。若毁犯者如其所应当为显示令速悔除。又佛世尊依此补特伽罗此方此时。制立如是遮罪学处。若有所余补特伽罗。余方余时犯此过失。由观此失而制立故。如其所犯应为显示对治之法。若有不犯如是过失。不应于此断其有犯。亦不应显对治之法。如是名为总略宣说观察所犯。

复次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止七处于六处中应修加行。云何依止七处于六处中应修加行。谓依止大师。依止亲教。依止轨范。依止衣服。依止乞食。依止卧具。依止病缘医药什物。于法于学教授教诫等持供养不放逸中。应修加行。此中法者。谓别解脱经及广分别。学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教授教诫者。谓依增上戒学教授教诫。依增上心学教授教诫。依增上慧学教授教诫。等持者。谓九次第定。供养者。谓财供养及法供养。财供养者。谓由一种可爱乐法。法供养者。谓由所余。不放逸者。谓于五种善巧相续无间勤修加行。谓蕴善巧乃至处非处善巧。

复次毗奈耶中有五种摄受。一属己受。二承受受。三委寄受。四舍施受。五为他受。由二因缘令属己受不得清净。一生染着故。二拟蓄积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承受受不得清净。一非处受故。二非量非法受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委寄受不得清净。一不观察人而委寄故。二于不净物心系着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舍施受不得清净。一于鄙恶田而舍施故。二非无悕望而舍施故。除三种田当知所余名鄙恶田。谓功德田。悲田。恩田。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为他受不得清净。一非宿交。又不告白。及性不识故。二有染心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

复次毗奈耶中由五因缘所受用事不得清净。一性有罪故。二不端严故。三不任用故。四非摄属故。五不作净故。性有罪者。谓依伪斗伪秤伪函系缚挝打若斫若杀及摣撮等所获财物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端严者。谓受田宅及诸贿货象马牛羊鸡猪狗犬大男大女小男小女奴婢作使金银珍宝及生谷等。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任用者。谓大小便利洟唾所污脓血肪膏。此等涂染。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若受用者名不清净。如世尊言。便利等器皆不清净。不应受用。非摄属者。谓或僧祇物。若不被差。不堕钵中。亦不属钵。或别人物不与不舍亦不捐弃非处委信。亦复非量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作净者。谓五种净。何等为五。一受得净。二损坏净。三委寄净。四时法净。五舍分别净。与此相违所有受用名为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