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补笔谈--三足鬲与铜香炉


【原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 (1) ,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 (2) 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 (3) 。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釡底,亦古人遗意也。又古铜香炉 (4) ,多镂其底,先入火于炉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防炉热灼席,则为盘荐水 (5) ,以渐其趾 (6) ,且以承火灺之坠 (7) 。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各出己意,奇衺浅陋 (8) ,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注释】

(1)湆(qì):肉汁。 (2)此所引为《易经·鼎卦》初六爻的爻辞,意谓把鼎足倒过来,利于倒出脏物。否,恶,指不洁之物。 (3)鼎实:《鼎卦》九二爻辞原作“鼎有实”,指鼎中又放入了烹煮之物。 (4)铜香炉:此指古人在室内燃香饼以取香味的一种熏炉,三足有盖。香饼用香料掺在炭末及其他添加剂中做成。 (5)荐:进。此指盛上。 (6)渐(jiān):浸泡。 (7)灺(xiè):燃烧物烧剩的部分。 (8)衺(xié):同“邪”。

【译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为空心而其中可以盛东西的,这样的鼎就是古人所称的“鬲”。用鼎烹煮肉食的方法,总是希望汤汁在肉块下面,肉块浮在汤汁上,这样就容易煮熟而又不会一边烂、一边不烂。等到取出煮熟的肉块时,浑浊的渣滓就都落到鼎足中。《鼎卦》的初六爻辞说:“把鼎足颠倒过来,便于倒出不洁之物。”这是说脏物沉淀后,必须先把它倾泻掉,把鼎足清空。所以到九二阳爻,爻辞才说“鼎中又有了烹煮之物”。如今京师有名的屠夫善于烹熟整条猪的,都是用钩子悬挂着烹煮,而不让它附着于锅底,这也是从古人的用意继承下来的。此外,古代的铜香炉,大都在底部镂孔,使用时先把点燃的香饼放入炉中,再以灰覆盖香饼,这样火旺后就不容易熄灭而能燃烧得久;又为防止香炉烧热后烤坏席子,因而在炉下放一托盘而加水,以浸泡香炉的三足,且用以承接未烧完就掉下来的残留香饼。其他古器,大率都有曲折周到的用意,而形制和文饰,大抵多相同。这是由于古人的技艺和学问只要有所传授,就都各守师法,后人不敢随意更改。今天的众多学问,人人各出己意,离奇不正而浅陋,放弃传统,师心自用,又不止于器物的制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