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上一节课所讲的三藏。佛陀在四十五年间教导了法、制定了律,圣弟子们把它们整理成三藏。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其实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宝库。
谈到修行,离不开修习三学,即: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简称戒、定、慧。其中,《律藏》以教导培养增上戒学为主,《经藏》以教导培养增上心学为主,《论藏》以教导培养增上慧学为主。因此,律经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有直接的关系。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说,要以戒、定、慧的次第来修学,上座部佛教的三藏就是根据实修的次第而分为《律藏》、《经藏》、《论藏》。作为一名出家人,首先要学律,学好戒律之后才学法。修习增上戒学能止息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的粗重烦恼,然后才修习增上心学,培养定力,培育心清净。心清净之后,才培育智慧。因此,增上戒学对应持戒,增上心学对应修止,增上慧学对应修观。
禅修离不开戒、定、慧。古德说得好: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要断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戒定慧是次第的关系,首先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定。修定即是通过修止(samatha)来培育定力。止,即令烦恼止息,令心平静。《法集义注》(Atthasà lin?)如此定义“止”:
? Kà macchandà dayo paccan?kadhamme samet?ti samatho.?
“令欲贪等诸敌对法止息为止。”(Dhs.A.p.175)
敌对法即烦恼的异名,在此特指障碍定力的五盖。让内心的贪、瞋、痴烦恼止息下来,称为止。心平静了,才能培育定力;定力提升了,再修习观。观,即观照心法、心所法和色法, 换言之,即观照名色法、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通过修观培育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即是增上慧学。
修习增上戒学,必须根据佛陀在《律藏》中所制定的学处来行持,了解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如何犯重,如何犯轻等等。假如不通达《律藏》,不依《律藏》的规定持戒,则所谓持戒易落入刻板、顽愚而成戒禁取。
修习增上心学,必须按照佛陀在《经藏》中的教导来修习,因为四十种止业处皆是从《经藏》的教导中来。假如不按照佛陀在《经藏》中的教导来修定,则所谓修定易落入外道定,甚至走火入魔。
修习增上慧学,必须按照《论藏》的教导来修习,因为《论藏》所教导的就是修观所观照的心法、心所法、色法等究竟法。假如不按照《论藏》中的教导来修观,不能辨识究竟法,则所谓修观皆是盲修瞎炼、无的放矢。
当然,三藏和三学的关系也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修定有时可依《论藏》的教导来培育定力,修观时也经常要遵照《经藏》中的教导来培养观智。例如四界差别属于四十种止业处之一,但可依《法集》中的教导来观照四界的特相而培养定力。修观培育观智时,应按照《无我相经》的教导来观照十一种形式的五蕴,应按照《小部·无碍解道》的教导来修四十种思惟法,按照《大念处经》的教导来修随观生法、随观灭法、随观生灭法,按照《中部·逐一经》的教导来修逐一法观等等。
以上是三藏和三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