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王维(五首)


【作者简介】 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两《唐书》有传。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 [1] ,英灵尽来归 [2] 。
遂令东山客 [3] ,不得顾采薇 [4] 。
既至金门远 [5] ,孰云吾道非 [6] 。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7] 。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8] 。
行当浮桂棹 [9] ,未几拂荆扉[10] 。
远树带行客 [11] ,孤城当落晖 [12] 。
吾谋适不用 [13] ,勿谓知音稀 [14] 。

【解读】

按綦(qí)毋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而王维于开元九年谪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才回京,则此诗当作于开元九年前。落第,应试未中。还乡,《唐才子传》谓綦毋潜“荆南人”,不确,当从《元和姓纂》作“虔州人”。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王维又有《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虔州正在古江东区域之内。这首诗是为安慰綦毋潜落第还乡而作,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别》。

这类应景送别之作,不易写好。但这首诗首写应试,继写落第,再写送别,最后劝勉,层次分明,娓娓道来,感情还算真挚,对落第者确能给以慰藉。所以沈德潜说:“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集》卷一)送别又善写景,“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二句,“‘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青轩诗辑》)。这大概就是苏东坡所说的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吧!

【注释】
[1]圣代:圣世。
[2]英灵:英才。
[3]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上虞(今属浙江)西南之东山,优游自乐,后出仕为桓温司马,此代指隐士。綦毋潜应试前在家读书,故以“东山客”为喻。
[4]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薇:即巢菜,又名野豌豆。《晋书•谢安传》:“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二句以谢安比綦毋潜,弃隐应试。
[5]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此代指朝廷。远:谓其落第。
[6]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野,慨然对子贡曰:“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7]“江淮”二句:写还乡途中经行之地。綦毋潜为虔州人,自长安回虔州,正需经过洛阳、江淮等地。寒食:节令名。《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京洛:指东都洛阳。
[8]同心:犹知己。违:分离。
[9]行当:即将。桂棹(zhào):船之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10]未几:不久。荆扉:柴门。句谓不久即可到家。
[11]行客:旅行之人,指綦毋潜。
[12]孤城:指京城长安。落晖:落日。
[13]“吾谋”句:语本《左传•文公十三年》:士会行,秦人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
[14]勿谓:不要以为。知音:《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后遂称知心朋友为“知音”。曹丕《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音之难遇”。“吾谋”二句:谓綦毋潜这次落第不过是偶然失利,不要以此就认为世乏知己,无人赏识自己了。这是宽慰友人的话。

送别

下马饮君酒 [1] ,问君何所之 [2]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3] 。
但去莫复问 [4] ,白云无尽时。

【解读】

题曰“送别”,所送何人,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或谓所送之人为孟浩然,难以确考。

此诗写送友人归隐,前四句平平铺叙,妙在末二句,感慨寄托,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沈德潜说:“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卷一)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山中白云,飘忽不定,来去无迹,何等自由自在!白云无尽,岂不反证富贵有尽,仕途险恶。君不得意,归卧南山,何以为赠?看来末二句就是对友人最好的劝慰了。诗采用问答式,恐怕也是受了陶诗的影响。

【注释】
[1]饮君酒:请君喝酒。饮:使……饮。君:指送别的友人。临别置酒饯行,故请友人下马饮酒。
[2]之:往。何所之:往哪里去?
[3]南山:指终南山。陲(chuí):边。
[4]但:只管。

青溪

言入黄花川 [1] ,每逐青溪水 [2] 。
随山将万转 [3] ,趣途无百里 [4] 。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5] ,澄澄映葭苇 [6] 。
我心素已闲 [7] ,清川淡如此 [8] 。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9] 。

【解读】

诗题一作《过青溪水作》。青溪在今陕西凤县境,王维开元二十年(732)秋冬游蜀时经此而作。或谓王维晚年所作。

这是一首仄韵古诗。首四句写山路崎岖艰险,可谓曲径通幽。中四句描绘青溪幽美的景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可谓溪喧境更幽,正是隐居的好去处。末四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大有指水盟心、终老于斯之意。全诗写山林闲适之趣,平淡而有致,颇耐人寻味。

【注释】
[1]言:发语词,无实义。黄花川:水名,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2]每:常常。逐:沿着。
[3]将:近。万转:形容山路曲折回环。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高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亦云:“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4]趣途:前行的路程。趣:通“趋”。
[5]漾漾:水动荡貌。菱荇:皆为水生草本植物。
[6]澄澄:水清澈貌。葭(jiā)苇:即芦苇,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苇。
[7]素:平素,向来。闲:安闲。
[8]清川:指青溪。淡:恬静貌。
[9]请留:愿留。盘石:大石。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不仕,暗用严光垂钓严陵濑的典故。《后汉书•严光传》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光字)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李白《独酌青溪江石上》诗:“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将已矣:将这样来了却一生。已:结束,停止。意谓从此将隐居以终。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 [1] ,穷巷牛羊归 [2] 。
野老念牧童 [3] ,倚杖候荆扉 [4] 。
雉雊麦苗秀 [5] ,蚕眠桑叶稀 [6] 。
田夫荷锄至 [7] ,相见语依依 [8] 。
即此羡闲逸 [9] ,怅然吟《式微》 [10] 。

【解读】

渭川,即渭河,黄河主要支流之一。诗写初夏黄昏农家景色和闲逸情趣,表现了诗人意欲归隐的思想。有人认为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间,时王维在终南山麓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前八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适温馨的农家晚归图。在这幅生意盎然的画面上,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落日洒金,牛羊归村,雉鸣蚕眠,麦秀桑稀。更有田家情深的动人场面:野老倚杖门外,等候牧童归来,有的是慈爱和企盼;田夫荷锄相遇,边走边谈不休,有的是亲切和惬意。即目所见,信手写来,不事雕绘,清新自然。此情此景,遂使诗人浮想联翩,他可能想到尔虞我诈的龌龊官场,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喟叹。前八句是宾,末二句才是主,宾为主设,情因景生,宾详主略,引人深思。高步瀛评此诗曰:“天趣自然,踵武靖节(陶渊明)。”(《唐宋诗举要》卷一)陶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王则曰:田家乐兮胡不归?面对渭川田家迷人的晚归图,王肯定和陶一样,油然产生了“误落尘网中”、“守拙归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想法。

【注释】
[1]斜阳:一作“斜光”。墟落:村落。
[2]穷巷:深僻小巷。牛羊归:《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3]念:挂念。
[4]候:等候。荆扉:柴门。
[5]雉雊(ɡòu):野鸡鸣叫。麦苗秀:小麦吐花,俗称“秀穗”。语本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
[6]蚕眠:蚕老作茧。
[7]荷锄:扛着锄头。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带月荷锄归。”至:一作“立”。
[8]语依依:亲切絮语,不忍离去。
[9]即此:指上面见到的情景。羡:羡慕。闲逸:闲适安逸。
[10]怅然:惆怅失意貌。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发语词,无实义。微:通“昧”,指黄昏。意为日暮黄昏,为什么还不归来?此指自己向往归隐。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 [1] ,西施宁久微 [2] ?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3] 。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4] 。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5]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6]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7] 。
持谢邻家子 [8] ,效颦安可希 [9] ?

【解读】

此诗为王维早年作品。西施,传说为春秋时越国美女。据《吴越春秋》、《越绝书》、《吴地记》等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为雪耻复仇,遂遍征国中美女,得诸暨苎萝山下卖薪家女西施,教习三年,使范蠡献于吴王,深得宠幸。后越灭吴,西施即随范蠡游五湖而去。此诗借咏西施而别寓兴意。

历来吟咏西施的诗篇,不胜枚举,而王维的这首诗,可谓独具一格,别有新意。沈德潜评曰:“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唐诗别裁集》卷一)作者借西施而写世态炎凉,针砭时弊,可从两方面来看:就西施而言,写她朝贱暮贵,既贵之后,君王宠幸集于一身,于是就恃宠骄恣,昔日同伴,完全置之脑后,大有陈涉为王之后,“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之情形。就世人而言,“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以贵贱衡人,一副势利相;至于丑女效颦,更是令人作呕。所以沈德潜又说:“咏古诗未经阐发者,宜援据本传,见微显阐幽之意。若前人久经论定,不须人云亦云。王摩诘《西施咏》……别寓兴意……以避雷同剿说,此别行一路法也。”(《说诗晬语》卷下)

【注释】
[1]艳色:美色。重:看重。
[2]宁:岂,哪能。微:卑贱。“贱日”二句:谓西施既为天下名姝,岂能久居微贱而不被宠幸呢?
[3]越溪:即浣纱溪,又名西施滩,在今浙江诸暨城南苎萝山下,相传为当年西施浣纱处,今仍存浣纱石。李白《西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二句谓西施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旦骤贵,即成为吴王宫中的宠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此同意。
[4]“贱日”二句:谓西施微贱时,与众并无不同,一旦贵宠,大家才觉得她天下稀有。悟:有猛然醒悟意。
[5]邀人:招人,吩咐人。傅:涂抹。自:亲自。著:穿。罗衣:丝绸一类衣服。二句谓西施贵显以后,身份变了,梳洗打扮,一切都有专人伺候,不用自己动手。
[6]君:指吴王。益:更加。怜:爱怜。“君宠”二句:谓由于吴王的宠幸溺爱,西施更加娇媚纵恣,有恃无恐,也就无是非可言了。
[7]浣纱伴:西施微贱时一同浣纱的女伴。浣(huàn):漂洗。莫得:不得。唐汝询曰:“惟恐同列之侔己,畴肯载浣纱之伴与同归乎?”(《唐诗解》卷七)
[8]持谢:持此以告诫。邻家子:指效颦西施的女子。子:一作“女”。
[9]效颦(pín):模仿西施皱眉头。《庄子•天运》载:西施心痛时即皱着眉头,邻里的丑女见而以为美,于是也在村里学着西施的样子捧心皱眉,结果把村里人都吓跑了。安可希:怎么能希冀得到西施那样的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