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 。
不知何处吹芦管 [2] ,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读】

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中宗命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东、西、中三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距各四百余里,并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首尾呼应,巩固了唐朝北部边防。此当是西受降城,为大历间防御吐蕃的前线,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建中元年(780),诗人入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崔宁幕府,随崔宁巡行边地,此诗即作于当时。

诗作以清丽、洗练的笔触,先从视觉形象上创造出一幅满目凄清的塞上夜景,又从听觉形象上强化这夜景引起的绵绵乡思,再进一步塑造出士卒望乡的浮雕:月照沙漠,如霜似雪,是为有色;芦管忽起,其声悲切,是为有声;而有声有色之中,士卒难眠,起坐望乡。正犹如一座成功的浮雕,肃穆无言,而其情充塞天地。短短二十八字,而声、色、情并具,无怪乎胡应麟盛赞其为“中唐绝”之“冠”(《诗薮•内编》卷六)。且当时便“天下以为歌辞”(《旧唐书•李益传》),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注释】
[1]回乐烽:一作“回乐峰”,指受降城附近的一个烽火高台。此二句乃互文见义,谓月光朗朗,照耀沙漠,沙、月皆皎洁清冷如同霜雪。
[2]芦管:乐器,截芦为之,与觱(bì)篥(lì)相似。白居易《追欢偶作》诗:“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