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1]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2] ,飞入寻常百姓家 [3] 。

【解读】

此诗与《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为一组联章诗,题为《金陵五题》。序云:“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óu)尔生思,欻(xū)然有得。”按,金陵、秣陵皆今江苏南京别称。历阳即和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此诗即作于他和州任职二年期间。乌衣巷,地名,三国吴时在此置乌衣营,以士兵穿乌衣而名。东晋时,王、谢等望族居此。在今南京市东南。

《乌衣巷》曾使诗人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刘禹锡《金陵五题序》),是刘禹锡的怀古杰作。诗首句以“朱雀桥边”四字,既交代了乌衣巷周围的地理环境,也暗示了它地处繁华的秦淮河,曾经有过人烟辐辏的兴盛时期;“野草花”摇曳轻盈,却立即使这个六朝金粉地增加了荒凉之感。二句则在乌衣巷口抹上斜晖残照,极富象征意味地暗示鼎盛时期已经逝去了。至此,诗作大笔挥洒,画出乌衣巷今日素描,画面简单洗练,富于象征性。三、四句则出之以细节特写,注目于巷中飞燕,夸张地赋予燕子数百寿龄,想象它便是旧日王、谢等贵族堂前的一只燕子,今日却飞入居于此地的百姓之家。燕子作了历史的见证人,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有无限沧海桑田之慨尽寄于此。这一细节的特写,将燕子的灵巧与历史的沉重巧妙地糅和在一起,举重若轻,含蕴不尽,显示了刘禹锡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全诗语言平直朴素,景物尽都寻常可见,却又那么蕴藉含蓄,回味无穷。白居易之“叹赏良久”,也就可以理解了。

【注释】
[1]朱雀桥:晋、南北朝时建康(今南京)正南朱雀门外的古浮桥,晋时称“朱雀桁”,故址在今南京镇淮桥东。乌衣巷即在朱雀桥附近。
[2]王谢:六朝时王、谢世为望族,故常并称。《南史•侯景传》:“(景)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与朱、张以下访之。’”后世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堂前:正房前面,此指官僚府第。
[3]寻常:普通,平常。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 [1]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2] 。

【解读】

诗题一作《和乐天春词》,即为应和白居易的《春词》而作。诗作于大(太)和三年(829)春。

此诗为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贵族少女被幽闭闺阁的惆怅心绪。首二句“新妆宜面”与“深锁春光”对举,“深锁”的既有满院芬菲,亦有美貌的佳人。诗人以自然而凝练的笔触,写出花容月貌与动人春色俱被幽闭成“一院愁”,对比中显出强烈的震撼效果。三句写佳人数花,正见其百无聊赖、愁无可泄,四句忽接以“蜻蜓飞上玉搔头”,实为神来之笔,似不经意、不切题旨,而这小小的生灵,似乎是一院愁中唯一的生机。其出现,不仅赋予诗作轻盈灵动之感,犹似点金石,以其无情无欲,见出佳人愁怨之深。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非常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以平淡的客观描写,传达复杂的主观情绪,从而取得蕴藉含蓄、情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注释】
[1]宜面:谓脂粉均匀,梳妆打扮得十分宜人。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一般指贵族妇女所居之处。
[2]玉搔头:即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