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高适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或谓701、702、704、706生),字达夫,排行三十五,德州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出仕前,长期居住宋城(今河南商丘),曾游闽、粤、长安、荆、襄、幽、蓟、淮、楚、齐、鲁等地。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共登吹台,为一时之盛事。八载,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县尉。十一载,辞官去长安,秋与杜甫、岑参等同登慈恩寺塔。后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任掌书记。安史乱起,入朝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玄宗奔蜀,高适间道追及河池,迁侍御史。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元载(756)十二月,出任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遭李辅国谗毁,左迁东都太子府少詹事。乾元二年(759)授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召还京,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故世称“高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两《唐书》有传。《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二人诗风同属悲壮,但高悲壮质实,岑悲壮奇峭,所谓“岑超高实”,又各具特色。现存诗二百余首,有《高常侍集》行世。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 [1]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2] ,汉将辞家破残贼 [3] 。
男儿本自重横行 [4] ,天子非常赐颜色 [5] 。
摐金伐鼓下榆关 [6] ,旌旗逶迤碣石间 [7] 。
校尉羽书飞瀚海 [8] ,单于猎火照狼山 [9] 。
山川萧条极边土[10] ,胡骑凭陵杂风雨 [11]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12]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13]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14] ,玉箸应啼别离后 [15] 。
少妇城南欲断肠 [16] ,征人蓟北空回首 [17] 。
边风飘飘那可度 [18] ,绝域苍茫更何有 [19] ?
杀气三时作阵云 [20] ,寒声一夜传刁斗 [21]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2] ?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23] ,至今犹忆李将军 [24] 。

【解读】

此诗为开元二十六年(738)作。《燕歌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边地征戍之事,思妇怀念征人之情。《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高适此诗,系用乐府古题抒写现实内容。序中“元戎”,指张守珪,或据此认为诗乃刺张,或谓刺安禄山,俱不确。实则高适乃就“客”所示《燕歌行》借题发挥,结合自己的坎坷遭遇,特别是开元二十年前后在幽、蓟一带所见所闻的“征戍之事”,揭露军中的种种情事,抒发了自己爱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宋严羽云:“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明邢昉更评此诗为“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卷九)。的确,最能代表高适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风格的,就是这首千古传诵的《燕歌行》。但它并非一味悲壮,而是层次分明,顿挫有致。全诗可分三大段,前八句为第一段,写汉将闻警受命而率军出征,军容威武,声势豪壮;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残酷鏖战与军中苦乐不均,景象凄惨,感情沉痛;最后十二句为第三段,写征人思妇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战士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凄婉悲壮,感人涕下。全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穷秋大漠自然环境的描绘,惊心动魄战斗场面的渲染,士卒复杂内心活动的揭示,诗人强烈爱憎感情的抒发,错综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矛盾统一体。为了增强艺术感染的力量,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敌我对比,今昔对比,征人与思妇对比,将帅与战士对比,特别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与结尾“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更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为了增强全诗的声情之美,作者在用韵上亦极讲究,每四句一换韵,且平仄相间,抑扬有节,散偶交错,婉转自然,构成一曲悲壮的史诗。难怪近人赵熙称誉此诗为“常侍第一大篇”(《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注释】
[1]客:或指畅璀,或指高式颜。元戎:军事统帅,此指张守珪。张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河北采访处置使,开元二十三年,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故“元戎”亦作“御史大夫张公”。
[2]汉家:以汉代唐,唐人习用。烟尘:烽烟和尘土,谓边疆寇警。
[3]残贼:残暴的敌人。
[4]横行:纵横驰骋,勇战疆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5]非常赐颜色:谓宠赐优渥,非同寻常。
[6] 摐(chuāng):敲击。金:指钲、铃一类行军乐器。伐:击。古时军中以击打金鼓为指挥进退的信号。榆关:即今山海关。
[7]逶(wēi)迤(yí):弯曲而长,指旌旗飘扬貌。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8]校尉:武职名。汉武帝时置八校尉,为特种部队将领。唐为武散官,位次将军。此泛指武将。羽书:即羽檄,指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北海名,在今蒙古高原东北,亦作“翰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司马贞《索隐》引崔浩云:“北海名,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翰海。”下句“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狼山县西北。
[9]单(chán)于: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泛指敌方首领。猎火:围猎之火,此喻指战火。
[10]萧条:荒凉。极边土:边境之地。
[11]凭陵:恃势侵陵。风雨:形容胡骑来势凶猛。《新序•善谋》:“且匈奴者,轻疾悍亟之兵也,来若风雨,解若收电。”
[12]穷秋:深秋。衰:一作“腓”。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腓:草木衰萎变黄。
[13]恩遇:朝廷宠任。轻敌:不把敌人放在眼里。
[14]铁衣:铁甲,代指出征战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
[15]玉箸:玉做的筷子,此指思妇的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16]少妇:指战士妻子。
[17]征人:指远戍战士。蓟北:指唐蓟州(今天津蓟县)以北地区。
[18]边风飘飘:一作“边庭飘飖”。度:越过。
[19]绝域:极僻远之地。苍茫:茫茫无际貌。更何有:意即无所有。
[20]三时:指早、午、晚,即一整天。
[21]刁斗:军用金属工具,日以炊饭,夜以打更。
[2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节操。勋:指个人功勋。
[23]沙场:战场。
[24]李将军:指汉代抵抗匈奴的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或谓指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但此诗全用汉事,当以李广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