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骆宾王


【作者简介】 骆宾王(635?—684?尚有生于619、622、626、627、640诸说),字观光,行四,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属文,作《咏鹅》诗,号称神童。父官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令,随父来山东。父死,奉母居瑕丘(今山东兖州),寓居齐鲁十余年。后为道王府属。乾封元年(666),应举及第,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以事罢职,从军西北。又调赴姚州(今云南姚安)平叛。奉使西南,居蜀二年余。上元三年(676)春,为武功主簿,寻调明堂主簿。仪凤三年(678),授长安主簿,旋迁侍御史,被诬下狱。遇赦出狱,从军北讨突厥。调露二年(680)夏,除临海丞,世称“骆临海”。武后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讨武则天,骆宾王为记室,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兵败不知下落,或谓被杀,或谓投水死,或为亡命不知所之,甚或传说落发为僧。骆宾王之死,遂成千古之谜。两《唐书》有传。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为诗擅长七言歌行,与卢照邻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的基本体式。吴之器称其“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沉,含初(唐)包盛(唐),卓然鲜俪。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洪肆。《帝京》、《畴昔》,特为擅场;《灵妃》、《艳情》,尤极凄靡。虽本体间有离合,抑亦六代之遗则也”(《骆丞列传》)。现存诗约一百三十首,有《骆宾王文集》行世。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 [1] ,是法厅事也 [2] ,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3]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4] 。每至夕照低阴 [5] ,秋蝉疏引 [6] ,发声幽息 [7] ,有切尝闻 [8] 。岂人心异于曩时 [9] ,将虫响悲于前听 [10] 。嗟呼!声以动容 [11] ,德以象贤 [12]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13]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14]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15]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16]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17]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18] 。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 [19] ,清畏人知 [20] 。仆失路艰虞 [21] ,遭时徽 [22]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23] 。闻蟪蛄之流声 [24] ,悟平反之已奏 [25]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26] 。感而缀诗 [27] ,贻诸知己 [28] 。庶情沿物应 [29] ,哀弱羽之飘零 [30]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31] 。非谓文墨 [32] ,取代幽忧云尔 [33] 。

西陆蝉声唱 [34] ,南冠客思深 [35]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36]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37]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8] ?

【解读】

仪凤三年(678)冬,骆宾王服丧满,得授长安主簿,旋改侍御史,数上书言事,得罪武后,被诬赃罪,下狱。第二年六月十三日,改元调露,大赦天下。时高宗、武后在东都洛阳,诏书到达长安并传之狱中,当有一段时间。宾王出狱后所作《畴昔篇》云:“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此诗序云“秋蝉疏引”,则诗当作于调露元年(679)秋。

此诗与序,俱是说蝉、咏蝉,实借蝉以自喻。序文用骈体,思理周密,用典贴切,声情摇曳,极富韵致,堪称四六中一篇绝佳文字。诗用五律,首联即对,以蝉之悲鸣,兴己之客思,骇耳惊心。颔联用流水对,一句说蝉,一句说己,物我交融,语意双关。而“玄鬓”、“白头”,工对贴切,凄婉沉郁。颈联纯用比体,字字说蝉,亦是字字说己,物我一体,寄托遥深。尾联设问,反诘有力,衷情呜咽,令人三叹,不禁扼腕。全诗层次井然,感情深至,取譬明切,意在言外,诚咏物诗之佳作。

【注释】
[1]禁所:囚禁之所,指御史台监狱。垣:墙。
[2]“法厅事”:一作“法曹厅事”,是。法曹:指司法官署。厅事:即“听事”。汉、晋作听事,六朝后始作厅事,指中庭。法曹厅事:是司法机关审理诉讼的地方。
[3]殷仲文,东晋人。《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借以自叹其不得意。古树:一作“枯树”。庾信《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此以殷仲文自比。
[4]甘棠:即棠梨。传说周代召伯听讼,不重烦劳百姓,就在小甘棠树下断案。人们感其公正无私,就作诗赞美他,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此以古槐比甘棠。听讼斯在:自己就在此受审。
[5]夕照:夕阳。
[6]疏引:鸣声清远。
[7]幽息:指发声犹如深长的叹息。
[8]切:凄切。尝闻:曾闻。句谓此时听蝉鸣,觉得比往时凄切。
[9]曩(nǎnɡ)时:从前。
[10]将:抑或。虫响:指蝉鸣。
[11]声以动容:谓蝉之悲鸣使人听来感动。
[12]德以象贤:谓蝉之德操就像贤人一样。陆云《寒蝉赋序》云:“昔人称鸡有五德,而作者赋焉。至于寒蝉,才齐其美。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以下皆据此而发挥。
[13]禀:禀受,具有。高行:高尚情操。
[14]蜕(tuì):脱皮。《淮南子•说林训》:“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仙都:仙人所居。羽化:指飞升成仙。《抱朴子•对俗》:“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蝉蜕龙变,弃俗登仙。”灵姿:犹仙姿。
[15]顺:顺应。阴阳之数:自然变化的规律。曹植《蝉赋》:“盛阳则生,太阴逝兮。”
[16]节:节气,季节。审:洞察,明白。藏用:指退隐和出仕。《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机:机宜,时机。此句以蝉适应节气的变化来比喻士人的进退出处。
[17]道昏:世道昏暗。昧:目不明。昧其视:犹视而不见。
[18]俗厚:指世俗看重权势利禄。真:指淡泊自守。曹植《蝉赋》:“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嗷嗷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19]乔树:高树。天纵:谓大自然所赋予。《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太子友曰:“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 挠,长吟悲鸣,自以为安。”曹植《蝉赋》:“栖乔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20]清畏人知:《晋书•胡威传》载:威父质,以忠清著称。晋武帝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武帝曰:“卿父以何为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
[21]仆:自称谦词。失路:指仕途失意。艰虞:艰难忧伤。
[22]徽(mò):捆犯人的绳索,指入狱。
[23]摇落:指秋天。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4]蟪(huì)蛄(ɡū):蝉的一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云:孔子为鲁司寇(主管刑狱),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按:《家语》实本《说苑•政理》篇)王肃注:“言政事须慎听之,然后行之者也。”
[25]平反:谓从轻判罚。《汉书•隽不疑传》载:不疑为京兆尹,“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反音幡。幡,奏使从轻也。”二句自比蟪蛄,希望从轻发落。
[26]螳螂抱影:《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蝉将为螳螂所捕杀,故曰“危机”。
[27]缀诗:作诗。
[28]贻:赠。
[29]庶:庶几,希冀之词。物:指蝉。应:感应。
[30]弱羽:指蝉。
[31]寂寞:无声静寂貌。宋玉《九辩》:“蝉寂寞而无声。”
[32]文墨:文辞。
[33]幽忧:深忧。云尔:犹如此而已。
[34]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35]南冠:指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系南方人,又在狱中,故以“南冠”自称。客思(sì):客居在外的思乡情绪。深:一作“侵”。
[36]不堪:不能忍受,一作“那堪”。玄鬓:指蝉。古时妇女梳鬓发如蝉翼状,称蝉鬓。玄:黑色,与下“白”相对。白头:作者自指。汉乐府古辞《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吟:谓蝉鸣。白头吟:又借用乐府曲名《白头吟》字面,自喻清直受诬。《乐府古题要解》卷上《白头吟》条,谓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点玉之谤”。
[37]“露重”二句:以蝉的艰难处境,喻己之冤屈难伸。《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张正见《赋新题得寒树晚蝉疏诗》:“叶迥飞难住,枝残影共空。声疏饮露后,唱绝断弦中。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诗化用其意。
[38]高洁:指蝉。蝉居高食洁,如序中所云“禀君子达人之高行”,借喻自己清白无辜。沈约《咏竹诗》:“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二句化用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