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李白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1] ,风流天下闻 [2]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3] 。
醉月频中圣 [4]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5] 。

【解读】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详见卷一生平简介。此诗大概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出游襄阳时作。

在这首诗里,誓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却对身为布衣的孟浩然倾心仰慕,岂不怪哉?怪也不怪,盖有深契在焉。君子同心,达人同志,鄙弃轩冕,此其同也。“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二句,高度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可谓精确而形象。李白所敬仰的,正是孟浩然终身隐居不仕的高洁情操。浩然好饮,太白更好饮。浊醪识妙理,酒中存真趣。李白醉酒傲岸,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浩然醉酒,可将功名利禄置之脑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山南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同赴京师,欲荐之于朝,俾为颂诗,但浩然却因会友酣饮而失约,“或曰:‘子与韩公预诺而怠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席不赴。由是间罢,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其好乐忘名如此”。诗中“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云云,正指此类情事。“不事君”与“弃轩冕”,原是同一回事。一再强调,可见李白用意所在。而谢榛谓其“两联意重,法不可从”,讥为“兴到而成,失于检点”(《四溟诗话》卷三),此胶柱鼓瑟之论,太白诗仙,岂斤斤于格律成法哉!浩然之“好乐忘名”,与太白之“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原是同一怀抱,惺惺惜惺惺,难怪李之于孟,如此倾心折服了。

【注释】
[1]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被称为“夫子”。
[2]风流:指儒雅潇洒的风度和超然不凡的才华。
[3]红颜:指年轻时期。轩冕:卿大夫之车服,代指官位爵禄。弃轩冕:谓鄙弃功名富贵。白首:谓年老。卧松云:指隐居山林。作者同时所作《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云:“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与此意同。
[4]中(zhònɡ)圣:醉酒。《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载:“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徐邈违禁饮酒至于沉醉,人问,答曰:“中圣人。”
[5]高山:喻人德行。《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用此二语赞美孔子。徒此:只有在此。揖:作揖,表示敬意。清芬:喻德行高洁。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二句谓孟浩然德行高洁,不可企及,只有在临别时表示崇敬之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 。
山随平野尽 [2] ,江入大荒流 [3] 。
月下飞天镜 [4] ,云生结海楼[5] 。
仍怜故乡水 [6] ,万里送行舟。

【解读】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南岸,与虎牙山隔江相对,为楚之西塞,因山形似门,又在楚(楚亦称荆)地,故名。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初出峡时过荆门而作。

李白一生好做江山游,这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原是胸怀大志,要到外面的大世界做一番大事业的。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乘舟出峡,看到峡外如此壮阔雄奇的景象,自然是颇感新奇,兴奋不已。中间两联,正是青年诗人这种新鲜感受的艺术体现。滚滚长江挣脱绵延七百里三峡的束缚,水到宜昌市(唐为峡州夷陵郡)南津关,江面陡然变宽,两岸群山,略尽其势,几乎隐没在一片烟岚雾霭之中,放眼望去,江水向天外流去,两岸已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了。“山随平野尽”,“尽”字用得脉脉含情;“江入大荒流”,“入”字用得精警贴切。江入大荒,大有“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之势。在这壮阔的景物描写中,充盈着青年诗人的渴望和喜悦,一腔豪情,满身朝气,李白也从此走出蜀中狭小的天地,而投入广袤无际的大千世界之中。前人往往将这一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比较,妄加轩轾,大可不必。丁龙友说得不错:“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卷十五引)翁方纲亦曰:“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石洲诗话》卷一)如果说颔联景象壮阔,那么颈联则意象奇瑰。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景象,也是只有在江流宽阔、水天茫茫、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大背景下才能出现的。如果是在两岸悬崖峭壁、江流狭窄湍急的三峡,是看不到这种奇妙景象的。上句写月映江中之景,“飞”字传神;下句写江上云雾变幻之状,瑰丽绝奇,宛如一幅绚烂多姿、迷蒙缥缈的月夜江流图。但李白久居蜀中,乍离乡远游,难免产生眷恋之情,尾联即点明题中“送别”之意。但不说人送别,而说“故乡水”送别,流水有情,相随万里,送己远游,拟人手法,饶有情致,侧面烘托,愈益显出恋乡惜别深情。其实,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已揭示出离乡远游之意。首尾照应,可见针线之密。沈德潜曰:“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集》卷十)可谓瞽人说诗,未会太白妙处。

【注释】
[1]从:作。楚国:李白出峡东游,舟经楚地,故曰“楚国游”。
[2]杨齐贤注:“荆门军有山名荆门,蜀之诸山至此不复见矣。”(《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五)故曰“尽”。作者同时所作《荆门浮舟望蜀江》云:“逶迤巴山尽。”巴山代指蜀中诸山,正可作此诗“尽”字注脚。
[3]大荒:辽阔的原野,与上句“平野”互文。
[4]天镜:指水中明月之影。
[5]海楼:海市蜃楼。
[6]怜:爱。故乡水:长江之水由故乡蜀中流来,故云。《荆门浮舟望蜀江》云:“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亦是此意。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1]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 。

【解读】

此诗作年不详。送别之地,或云宣城,或谓南阳,或曰洛阳,亦难遽定。

此诗上四叙送别之地,下四言送友之情,不事雕琢,全出自然,语浅情深,新颖别致。作者将我国羁旅离别诗所用传统语汇,如“孤蓬”、“浮云”、“游子”、“落日”、“班马”等集中于一首诗中,把这些传统语汇所包含的传统形象,聚焦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唐汝询评此诗曰:“即分离之地,而叙景以发端;念行迈之遥,而计程以兴慨。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唯闻斑(班)马之声而已。黯然销魂之思,见于言外。”(《唐诗解》卷三十三)

【注释】
[1]郭:外城。北郭:指城北。
[2]孤蓬:蓬草秋枯根断,随风飞转不定,故称飞蓬,喻游子只身飘零,行止无定。“孤”字下得凄苦。
[3]“浮云”二句:王琦曰:“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李太白全集》卷十八)
[4]萧萧:马嘶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别也。班马:离群之马。王琦曰:“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马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 [1] ,西下峨眉峰 [2] 。
为我一挥手 [3] ,如听万壑松 [4] 。
客心洗流水 [5] ,余响入霜钟 [6] 。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7] 。

【解读】

蜀僧濬(jùn),蜀中僧人名濬者。或谓即李白诗《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之仲濬公,其诗首句云:“敬亭白云气。”当是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游宣州(今属安徽)敬亭山时作。

这是李白描写音乐的名篇,着重表现的是听琴时的感受和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全诗除开头两句交代高僧携名琴从自己故乡远道而来外,其余六句,句句写“听”,处处扣“弹”,紧应题目。听者善听,弹者善弹,听者情绪完全随弹者所奏而变化,起而急骤,如万壑松风,汹涌奔腾;继而舒缓,如潺潺流水,清心悦耳;终而琴韵、钟声相融共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引人遐思。听者如痴似醉,心驰神往;弹者出神入化,几如忘我。“不觉碧山暮”,“不觉”二字妙绝,唯入神,故不觉时间之长,听者、弹者俱“不觉”也,可见心融神会,堪称知音。“秋云暗几重”,语意双关,既点明时令,又喻弹者技艺高超。此诗一气挥洒,妙极自然,清新明快,空灵蕴藉,用典不露痕迹,全似不费气力,实则匠心独运,用意深微。施补华曰:“五律有清空一气,不可以练句练字求者,最为高格。如太白‘牛渚西江夜’、‘蜀僧抱绿绮’……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岘傭说诗》)

【注释】
[1]绿绮:琴名。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此指名贵的琴。
[2]峨眉峰:即峨眉山。句谓僧濬自蜀中而来。
[3]挥手: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此处李白自许为僧濬的知音,故下用伯牙、钟子期事。
[4]万壑松:谓琴声犹如万壑松风。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
[5]客:作者自谓。流水:暗用伯牙、钟子期事。《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洗流水:指为琴声所陶醉,心胸为之一洗。
[6]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和)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和)也。”
[7]秋云:暗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暗”字应 上“暮”字。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 [1]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2] ,空忆谢将军 [3]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4] 。
明朝挂帆去 [5] ,枫叶落纷纷。

【解读】

此诗作地明确,而作年难以确考。牛渚,即牛渚矶,又称牛渚圻。《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四•宣州》:“牛渚山,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牛渚山,今名翠螺山,在安徽马鞍山市西南七公里。牛渚矶,传说古时有金牛出渚,因以得名。又因此处产五彩石,三国吴时改名采石矶。唐贞观初,于山上置采石戍。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即其地。诗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东晋镇西将军谢尚,曾镇牛渚。袁宏,小字虎,字彦伯,有逸才。《世说新语•文学》载:“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谢尚为之延誉,袁宏声名日著,官至东阳太守。题中“怀古”,即指此事。

此诗为李白五律名篇,借咏史以抒怀,自叹怀才不遇。唐汝询曰:“此以袁宏自况,而叹世无谢尚也。言牛渚夜景清绝,正袁宏咏史之时,所以登舟望月而怀谢公者,以我亦能高咏,无减于宏,而谢不可复作,所为空忆也。及旦而挂席以去,所睹唯落叶纷纷,盖无复有相邀者矣。”(《唐诗解》卷三十三)此诗虽为五律,却不用对偶,有人误为古诗,盖因不明律诗发展演变之迹,其时尚未甚拘偶对之故也。严羽曰:“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沧浪诗话•诗体》)赵宧光亦谓此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引)。对李白这类平仄严格合律而不拘偶对之律诗的特点,田雯所论近是:“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偶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论五言律诗》)故主神韵说的一代文宗王士禛,称誉此诗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赞叹“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卷三)。

【注释】
[1]西江:西来大江,此指长江。
[2]登舟:谓步出船舱望月。
[3]谢将军:指谢尚。
[4]斯人:指谢尚。
[5]去:一作“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