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马戴


【作者简介】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人。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大中初,任河东(太原)节度使幕掌书记,以正直被斥,贬朗州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官终国子博士。马戴一生游踪甚广,北至幽燕,南涉潇湘,东游江浙,西临陇蜀。生平与贾岛、姚合、顾非熊、殷尧藩等相友善,酬唱赠答,颇有诗名。薛能《送马戴书记之太原》谓其“诗雅负雄名”。严羽称“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沧浪诗话•诗评》)。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九)有《会昌进士诗集》一卷、《补遗》一卷。

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 [1]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2]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3] ,何年致此身 [4] 。

【解读】

此诗为马戴赴长安求仕不成,寄居灞上感秋而作。灞上,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灞水右岸。

俞陛云说此诗甚细,照录如下:“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唯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哪识此声能断肠’也。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诗境浅说•甲编》)

【注释】
[1]灞原:即灞上,指白鹿原。
[2]他乡:异乡。崔涂《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3]郊扉:郊外寓居。扉:门。灞上在长安东郊,故云。
[4]致身:犹出仕。《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

楚江怀古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1] 。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2] 。
广泽生明月 [3] ,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 [4] ,竟夕自悲秋 [5] 。

【解读】

诗原三首,此为第一首。当是马戴被贬龙阳(今湖南汉寿)尉途经洞庭湖时作。楚江,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湖南属楚地,故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

楚江怀古,怀屈原也。屈原以忠直被放,其自沉处即在洞庭湖边。这组诗的第三首,有“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两句,即是“怀古”的注脚。作者以正直被斥,贬龙阳尉,其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今秋暮舟经洞庭,残阳落山,余辉返照,蒸腾的水雾闪着寒光,诗人身处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中之一叶孤舟,耳听哀猿悲啼,乱流急响,眼望明月渐升,苍山转翠,真有难以言传的悲凉落寞之感。屈原《离骚》有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情此景,诗人自然想起忠不见谅的屈原来,他们的心原是相通的。但今既恨古人吾不见,又悲古人不见吾衰耳!结句“竟夕自悲秋”,“自”字下得凄婉,令人不禁涕落。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秋夜洞庭之中,更显得孤独。所以诗人在第三首末联云:“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他要为引为同调的屈原招魂,招来伴己孤独!

【注释】
[1]楚丘:楚地之山。
[2]人:作者自谓。木兰舟:用木兰木制成的船。《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3]广泽:指洞庭湖。
[4]云中君:楚人所祀之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一篇,此借指屈原。见:一作“降”。
[5]竟夕:终夕,彻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