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1] ?锦官城外柏森森 [2] 。
映阶碧草自春色 [3] ,隔叶黄鹂空好音 [4] 。
三顾频烦天下计 [5] ,两朝开济老臣心 [6] 。
出师未捷身先死 [7]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读】

蜀相,即诸葛亮。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史称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此诗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游诸葛亮庙时作。诸葛亮于建兴元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武侯祠。

杜甫对诸葛亮非常仰慕和推崇,这大概是因为生当安史之乱国家多难之时,渴望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挽狂澜于既倒,复唐室于盛世的缘故。特别是入蜀之后,身处蜀汉开国之地,目睹诸葛伟业遗泽之迹,痛思玄宗幸蜀之耻,悯己漂泊流离之苦,百感交集,故在许多诗中都咏及诸葛亮,深寄缅怀之思。此诗是特为歌颂诸葛亮的,题标“蜀相”,即以汉室正统视之,这在安史之乱的年代,寓意是很深的。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在,而“何处寻”的“寻”字,已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柏森森”,既是诸葛亮人品和伟业的象征,又是深受后人爱戴的标志。作者有一首专咏夔州孔明庙前老柏的《古柏行》诗,中云:“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柏森森”,即寓“人爱惜”之意。三、四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大好春光,虽然可爱,但哲人已逝,今不可见,令人无限怀念。碧草自绿,黄鹂自鸣,春色与己无见,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末二句,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赍志而殁,深表痛惜。“英雄”二字,不仅包括作者自己,而且包括普天之下所有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在内。王嗣奭曰:“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杜臆》卷四)此诗影响深远,唐顺宗时,“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王叔文,力图改革弊政,后遭失败,“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泣下”(《旧唐书•王叔文传》)。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因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忧愤成疾,“诸将入问疾,泽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涕泣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而薨”(《宋史•宗泽传》)。可谓千古英雄,同此怀抱。

【注释】
[1]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郊,现已辟为南郊公园。
[2]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后亦作为成都的别称。如《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即指成都。森森:高大茂密貌。传说武侯祠前有一柏为诸葛亮手植。
[3]自春色:自为春色。
[4]空好音:空作好音。
[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多次烦劳,反复咨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诸葛亮《出师表》所云:“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1]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2] ,蓬门今始为君开 [3] 。
盘飧市远无兼味 [4] ,樽酒家贫只旧醅 [5]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 。

【解读】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寓居成都浣花草堂时。题下原注:“喜崔明府相过。”杜甫母姓崔氏,此崔明府疑为其舅氏。作者另有《宾至》一诗,宾至,是贵介之客,有敬而远之之意;客至,是相知之客,有亲而近之之意。命题极有分寸,可以对看。

此诗情真意深,一片天趣,充满生活气息。上四写客至。而一、二先写平日客不至,为下客至作铺垫。“但见”二字,暗含讽意,只有毫无机心的群鸥天天光顾,人世交游冷淡,自在言外。三、四喜客至,黄生曰:“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杜诗说》卷八)可见今日之客非俗客。下四写留客,虽盘无兼味,樽唯旧醅,家贫如此,益见情真,故能呼邻翁对饮,主客忘形,此所以喜客至也。黄生曰:“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同上)万俊评得更好:“此诗何等忘形,何等率真,见公并见其客矣!岂世之矜延揽相标榜者可同日语哉!”(《杜诗说肤•原情》)

【注释】
[1]舍:指浣花草堂。
[2]花径:植有花草的舍间小径。缘:因为。
[3]蓬门:犹柴门。君:指崔明府。
[4]盘飧(sūn):指菜肴。兼味:即重味。无兼味:谦称菜少。
[5]旧醅(péi):隔年而又未过滤的浊酒。古人重新酿,故以旧醅待客为歉。
[6]肯:犹肯否,能否。邻翁:邻居野老。篱:篱笆。呼取:唤来。尽余杯:一同干杯。二句谓欲招邻翁作陪对饮,不知客人同意否,故征询他的意见。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1] ,南浦清江万里桥 [2] 。
海内风尘诸弟隔 [3]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4] ,未有涓埃答圣朝 [5] 。
跨马出郊时极目 [6] ,不堪人事日萧条 [7] 。

【解读】

此亦上元二年(761)居成都时作。

题为“野望”,但重点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忧国伤民,杜甫真是无时无地不在忧国忧民也。仇兆鳌曰:“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怀,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抚时,忧国之情。”(《杜诗详注》卷十)此诗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理县新保关西北)。因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戍守。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陷三城,杜甫作《西山三首》,其二云:“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
[2]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今成都市南,架锦江上,相传诸葛亮送费祎赴吴,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而得名。
[3]风尘:指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时只占随身边。
[4]迟暮:指年老,杜甫时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疟疾、头风等症,故云。“供”字沉痛,黄生曰:“‘供’字工甚。迟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岂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词。”(《杜诗说》卷九)
[5]涓:细流。埃:微尘。圣朝:称颂当朝。句意谓自己对国家没有微末贡献。
[6]极目:纵目远望。
[7]人事:世事。时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萧条之叹。朱瀚曰:“不堪人事萧条,欲忘忧,反添忧也。时国步多艰,虽有天命,亦由人事,故结句郑重言之。”(《杜诗七言律解意》卷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2] 。
却看妻子愁何在 [3] ?漫卷诗书喜欲狂 [4] !
白日放歌须纵酒 [5] ,青春作伴好还乡 [6] 。
即从巴峡穿巫峡 [7] ,便下襄阳向洛阳 [8] 。

【解读】

官军,即唐军。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军屡破史朝义兵,收复东京洛阳及河阳,伪邺郡节度使以相、卫、洛、邢四州降,伪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于是河北州郡悉平。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败走广阳自缢,其将田承嗣以莫州降、李怀仙以幽州降,并斩史朝义首来献。至此河南、河北诸州郡尽为唐军收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平息。是年春,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闻知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诗题一作《闻官军收两河》。

此为杜诗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黄生曰:“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仅寄弟数作及此作而已。言愁者真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真使人读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杜诗说》卷九)这首诗之所以使人读后深为感动,乃在于杜甫所喜,并非一己之喜、一家之喜,而是国家之喜、百姓之喜、天下之喜。试想,安史之乱历经八年,国家惨遭浩劫,百姓生灵涂炭,杜甫本人饱经颠沛流离之苦。今乱久而平,喜当何如?自是喜出望外,喜不自胜,欣喜若狂,不禁为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人的高明之处,即将“初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特大喜讯忽然传来一刹那间的惊喜之情,狂喜之态,欲歌欲哭之状,写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宛如目见。正如王嗣奭所言:“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杜臆》卷五)而这“喜”,是出自内心,发自肺腑,是迸发,是喷涌,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是长江狂澜一泻千里。这气势,这神韵,怎能不使人读来“涕泪满衣裳”!浦起龙称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卷四之一),千载之下,怎能不使人长吟高歌“喜欲狂”!读这首诗,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爱国的赤诚、天真的性格、充沛的热情,而且可以看出他那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全诗虽章法、句法整饬谨严,但以整为古,一气流注,法极无迹,晓畅自然。作为七律,不仅中二联对偶,末联亦用对偶,而且使用的是当句对兼流水对的特殊对偶形式。两句连用四个地名,累累如贯珠;其他用字亦极准确生动。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说:“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诗选注》)二句其势如飞,其情似火。这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又想起苏轼的诗:“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用“归心似箭”的成语,恐怕也不足以表现杜甫此时的心情。而这两句之妙,乃在妙手偶得,纯任自然,全不见雕琢之迹。此等佳句,在五万多首唐诗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前人评此诗曰“古今绝唱”,曰“神来之作”,曰“七律绝顶之篇”,都是毫不为过的。

【注释】
[1]剑外:剑门关以外,即剑南。杜甫时在梓州,故云。蓟北:即指幽州,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为叛军老巢。
[2]初闻:乍听到。涕泪满衣裳:即“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意。
[3]却看:回头看。
[4]漫卷:胡乱地卷起,有喜不暇整之意。
[5]白日:一作“白首”。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
[6]青春:大好春光。杜甫作此诗时,正是春天。春和景明,伴人归乡,颇不寂寞。二句以“青春”对“白日”,出《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7]即:即刻,立即。巴峡:指嘉陵江流经阆中至巴县(今重庆)一段。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今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
[8]襄阳:在今湖北襄樊,为杜甫祖籍。洛阳:今属河南,为杜甫故乡,诗末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6] 。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

【解读】

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就是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登高时所作。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感,情景交融,气象高浑,语言精练而富变化,对仗工整且复自然,极沉郁顿挫之致,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首联起势警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注,层叠而下。“风急”二字最为紧要,以下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此联每句各包三景,上句风急、天高,下句渚清、沙白,皆从大处着笔,上句猿,下句鸟,则从小处陪衬,大小相形,格外醒目。颔联二句亦是从大处写秋景,犹如骏马走坂,奔腾无羁。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连用两叠字,已气势非凡;而又冠以“无边”、“不尽”四字,则悲壮中更极阔大,遂使萧萧之声、滚滚之势,精神跃然而出。若不如此,则振不起下半首。前半写登高所见秋景,泼墨淋漓,雄浑悲壮,遂为下半悲秋张本。颈联两句即从天地风物之大环境,紧缩至孤身一人,但内涵却极深广。宋人罗大经说得好:“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十一)此诗八句皆对,而又章法错综变化,前后紧相照应。尾联“艰难”应“作客”,霜鬓则又年老,何堪颠沛流离!“潦倒”应“多病”,止酒倍加寂寞,何以解忧消愁!妙在一结,大有登高极目、百感交集之慨,使人唏嘘感叹不能自已。明胡应麟盛赞此诗:“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又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诗薮•内编》卷五)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5]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回京无望。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外。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弃官流寓秦州、同谷、成都,至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诗,颠沛流离近十年,所谓“一辞故国十经秋”。
[6]百年:犹言一生。多病:杜甫患有疟疾、肺病、风痺、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7]艰难:一指个人生活多艰,一指国家世乱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白发日多。
[8]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即《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所谓“形容真潦倒”意。新停:最近方停,时杜甫因病戒酒。浊酒:混浊的酒,指劣酒。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1] ,万方多难此登临 [2] 。
锦江春色来天地 [3] ,玉垒浮云变古今 [4] 。
北极朝廷终不改 [5] ,西山寇盗莫相侵 [6] 。
可怜后主还祠庙 [7] ,日暮聊为《梁甫吟》 [8] 。

【解读】

此诗为广德二年(764)春在成都作。东汉末年王粲伤乱离而作《登楼赋》,诗题取意于此。

杜甫无时无地不忧国,登楼亦如此。其《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此亦如此。首联倒装,起势突兀峻耸,若顺说,则平直无气势。“花近高楼”,本可凭高饱览大好春色,却说“伤客心”,盖因正当“万方多难”之故。查慎行曰:“发端悲壮,得笼罩之势。”(《瀛奎律髓汇评》卷一)而“万方多难此登临”一句,为全诗纲领,余则皆从此生出。颔联写景虽气象雄伟,但浮云苍狗变幻,宛如多难人生,世事无常,“感时花溅泪”,睹景更伤情。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陕、寇盗相侵、国难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怀,抚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庙、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苍凉,但因作者取景壮阔,故虽伤心而无衰飒之气;又因作者爱国情深,坚信“北极朝廷终不改”,故情虽伤而不流于悲观。纪昀曰:“何等气象!何等寄托!如此种诗,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同上)

【注释】
[1]客:杜甫自谓。
[2]万方多难:指到处是战乱。
[3]锦江:为岷江支流,自四川郫县流经成都西南,传说江水濯锦,其色鲜艳于他水,故名锦江,又名流江、汶江,俗名府河。春色来天地:谓春色从四面八方而来。
[4]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此句以玉垒浮云的变幻不定,喻古今世事之变化无常。即作者《可叹》所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5]北极:北极星,一名北辰,喻指朝廷。《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代宗逃奔陕州(今河南陕县)。十二月,长安收复,代宗还京,转危为安,故曰“朝廷终不改”。
[6]西山:即成都西雪岭。西山寇盗:指吐蕃。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因吐蕃陷长安立帝不成,唐朝廷稳固如初,故告以“莫相侵”。二句流水对。
[7]后主:蜀先主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后主庙在成都南先主庙东侧,西侧即武侯祠。后主宠信宦官黄皓,终致蜀汉亡国。代宗任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招致吐蕃陷京、銮舆幸陕之祸,故借后主托讽。后主昏庸,亡国还享祠庙,代宗尚未亡国,似胜于刘禅,但亦够可怜的了。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1] ,独宿江城蜡炬残 [2] 。
永夜角声悲自语 [3] ,中庭月色好谁看 [4] 。
风尘荏苒音书断 [5] ,关塞萧条行路难 [6] 。
已忍伶俜十年事 [7] ,强移栖息一枝安 [8] 。

【解读】

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友人严武以剑南节度使、成都尹再次镇蜀,并屡来信相邀,杜甫遂于三月自阆州携家回成都。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此诗即为是年秋独宿节度使府时作。

题是“宿府”,而“独宿”二字为全诗关键。诗借独宿所见所闻之景,抒发独身飘零之感、抑郁寂寞之情。首联“井梧寒”、“蜡炬残”,其景凄清,正见“独宿”。颔联进一层写独宿的孤寂无聊。二句均为上五下二句式,于“悲”、“好”处略作停顿。角声悲凉,响彻夜空,如怨如诉,犹似自语;皓月当空,月色虽好,谁来观赏!不是无人望月,而是无心赏月。张性曰:“第二联雄壮工致,当时夜深无寐,独宿之情宛然可见。”(《杜律演义•前集》)角声是战乱的象征,明月是思乡的触媒,不由得勾起独宿人无限的乡愁,颈联即写思乡难归的苦衷。作者《恨别》诗云:“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可作此二句注脚。那时流离风尘才五六年,而今已“伶俜十年”,怎堪忍受!末句照应首句,言幕府供职,本非初心,只是为了一家生计和彼此友谊,所谓“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才勉强入幕的。此诗章法谨严,对仗工巧。吴农祥曰:“八句皆对,既极严整从容,复带错综变化,此公之神境。”(《杜诗集评》卷十一)

【注释】
[1]幕府:指严武节度使府。古时行军,将帅无固定驻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遂用作地方军政长官与节度使衙署的代称。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2]江城:指成都。蜡炬:蜡烛。
[3]永夜:长夜。角声:号角声。
[4]中庭:一作“中天”。
[5]风尘荏(rěn)苒(rǎn):时光在战乱中流逝。荏苒:谓时间渐进推移。陶渊明《杂诗》其十:“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音书:指亲朋间的音信。
[6]关塞:关隘要塞。
[7]伶(línɡ)俜(pínɡ):困苦貌。十年事:从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至写此诗,前后凡十年。
[8]强移栖息:勉强栖身。一枝安:《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谓幕府供职。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1] ,天涯霜雪霁寒宵 [2] 。
五更鼓角声悲壮 [3] ,三峡星河影动摇 [4] 。
野哭几家闻战伐 [5] ,夷歌数处起渔樵 [6] 。
卧龙跃马终黄土 [7] ,人事音书漫寂寥 [8] 。

【解读】

此诗为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时作。

杜甫善以壮景写哀,此诗即为显例。诗写阁夜所见所闻景象,悲壮动人。首联起势警拔,颔联尤为壮阔,使人惊心动魄。吴见思曰:“三、四顶‘寒宵’句。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杜诗论文》卷四十)张性曰:“二句雄浑浏亮,冠绝古今。”(《杜律演义•后集》)由鼓角悲壮而联想到野哭战伐、渔樵夷歌,由阴阳代谢而感世变无常,友朋凋谢,人事寂寥,独身飘零。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起承转接,犹如神龙掉尾,浑化无迹。胡应麟论“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即举此篇与《登高》、《登楼》、《秋兴八首》等诗为例,认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诗薮•内编》卷五)。

【注释】
[1]阴阳:犹日月。短景:冬天日短,故云“短景”。景:同“影”。
[2]天涯:天边,此指夔州。霁:天晴,此指雪光明朗。
[3]鼓角:更鼓和号角。《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二》:“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日没时挝鼓三通。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鼓音止,角声动,吹十二声为一叠,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之。”五更鼓角:天将启晓。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阁临瞿塘峡西口。星河:星辰和银河。
[5]几家:一作“千家”。战伐:当指去年闰十月以来的崔旰之乱。
[6]夷歌:指当地少数民族的歌曲。数处:一作“几处”,一作“是处”。起渔樵:起于渔人樵夫之口。
[7]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刘备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述曾据蜀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终黄土:指都死而同归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夔州有白帝城,故联想及之。
[8]人事:指交游。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已死去。音书:指亲朋间的音信。寂寥:孤独寂寞。漫:漫然,有随他去、不管他之意。此句似自我解脱,实则愤激之词。

咏怀古迹(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1] ,飘泊西南天地间 [2] 。
三峡楼台淹日月 [3] ,五溪衣服共云山 [4] 。
羯胡事主终无赖 [5] ,词客哀时且未还 [6]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 。

【解读】

此组诗为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作。诗借咏古迹以抒己怀,故题曰《咏怀古迹》,并非专咏古迹。五诗各自成篇,每篇各咏一人。第一首咏庾信,第二首咏宋玉,第三首咏王昭君,第四首咏刘备,第五首咏诸葛亮。

第一首以庾信自况。“词客哀时”四字,为全诗关键,前五句所以风尘漂泊、淹滞于三峡五溪者,皆由羯胡倡乱所致。而安禄山之叛唐,犹侯景之叛梁,杜甫遭安禄山之难,亦犹庾信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东北,漂泊西南,赋诗哀时,亦犹庾信之羁留北朝,怀念故国而作《哀江南赋》。二人身世颇相类,一留江北而不得回江南,一滞江南而不能回江北,同病相怜,故后四句双管齐下,彼我兼举。前二句明自咏,暗咏庾信;后二句明咏庾信,暗自咏,实以庾信自比,感怀身世。之所以首咏庾信,是因为杜甫久有出三峡去湖湘的打算,即有江陵之行,而江陵有庾信故宅。庾信故宅原为宋玉宅,故下章咏及宋玉。

【注释】
[1]支离:犹流离。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风尘:指战乱。际:适当其时。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
[2]西南:指巴蜀。
[3]三峡:通常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此指夔州。楼台:泛指当地民居。淹:淹留,留滞。淹日月:言漂泊日久。
[4]五溪:《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 溪、无(一作“ ”)溪、酉溪、辰溪……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五溪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一带,位于夔州南。共云山:言与五溪蛮共处杂居。
[5]羯(jié)胡:古匈奴族别部,此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主:指唐玄宗。玄宗宠任安禄山,而安禄山阳奉阴违,终致叛唐作乱,故曰“终无赖”。无赖:谓狡诈反复。羯胡亦指侯景之乱,景降梁又叛梁,反复无常,《南史•贼臣列传论》谓其“多行狡算”,“因机骋诈,肆行矫慝”。《梁书•侯景传》亦谓“肆其恣睢之心,成其篡盗之祸”,“方之羯贼,有逾其酷”。庾信恰值侯景之乱,故下及之。
[6]词客:杜甫自谓,兼指庾信。未还:作者未得还故乡,庾信未得还故国。
[7]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之乱,信奔江陵,在庾家故居(江陵城北三里宋玉宅)暂住。后出使西魏,被羁留北朝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杜甫称他“庾开府”。庾信仕北朝庾,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寄慨。庾信有二子一女死于侯景之乱,其父不久亦去世。在北朝,家庭屡遭不幸,女儿和外孙又相继死去。晚年老病交加,景况凄凉,故曰“平生最萧瑟”。庾信晚年由于环境的变化,创作由绮艳变为苍劲,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故曰“暮年诗赋动江关”。动江关:谓其诗赋感人至深。杜甫《戏为六绝句》又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咏怀古迹(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8] ,风流儒雅亦吾师 [9] 。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10] 。
江山故宅空文藻 [11] ,云雨荒台岂梦思 [12] ?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3] 。

【解读】

第二首咏宋玉,引为知己,尊以为师,盖因其赋寓规讽,文采风流,足传千古。而后世之人,误解其赋真意,或以为真在说梦。故以楚宫泯灭衬其故宅独存,言外见文藻足以长留天地,而豪华富贵只是过眼烟云耳。后半抑楚王,正是扬宋玉;扬宋玉,亦所以自扬也,此所谓咏怀。顾宸曰:“愚谓‘最是’二字,正公最赞扬宋玉处……‘疑’字之中便宛然有一宋玉存焉。此正是有怀宋玉而作,非泛说阳台事也。”(《辟疆园杜诗注解•七律》卷四)

【注释】
[8]宋玉:战国晚期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著有《九辩》以抒发落拓不遇的悲愁。首句即本《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曰“深知”,则引宋玉为知己。
[9]风流儒雅:指宋玉的人品标格和文学才能。语出庾信《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亦吾师:“亦”字承上章“庾信”来。
[10]“怅望”二句:为流水对。谓自己与宋玉身世萧条相同,而生不同时,今思其人,故而怅望洒泪。二人相距千年,故曰“千秋”。异代:不同时代。
[11]“江山”句:宋玉故宅相传有两处,一在江陵,一在归州。此指归州宅。归州(今湖北秭归)在三峡内,故曰“江山故宅”。故宅虽存,其人已亡,唯留辞赋传人间,故曰“空文藻”。
[12]云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荒台:即指阳台。岂梦思:难道真是说梦吗?言外谓《高唐赋》不全是说梦,而是另有寓意。
[13]楚宫:在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俱泯灭:言楚宫今已荡然无存。因不存,故遗地难寻,虽经舟人指点,但终令人生疑。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14] ,生长明妃尚有村 [15] 。
一去紫台连朔漠 [16] ,独留青冢向黄昏 [17] 。
画图省识春风面 [18] ,环佩空归夜月魂 [19]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 。

【解读】

第三首是五首中写得最好的。诗开头就极有气势。长江两岸,层峦叠嶂,隐天蔽日,群山万壑,势若奔赴,直趋荆门。“赴”字用得极生动,把无生命的山川景物,写得富有生命活力。故吴瞻泰赞曰:“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杜诗提要》卷十二)接着“尚有村”句,说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昭君村”了,大有物是人非之感。表现了作者对昭君悲惨身世的深切悼念和无限同情。三、四两句,作者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尽昭君的一生,文字极为精练,感慨却是无穷,把昭君生前死后的寂寞悲凉写得淋漓尽致。“一去”、“独留”,显得是那么寂寞孤独;“连朔漠”、“向黄昏”,显得是那样空旷凄清。“紫台”和“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造成这悲剧的,不正是那居住在“紫宫”的主人吗?“画图”一句,作者把笔锋直接指向了悲剧的制造者,深刻而又形象地揭露了汉元帝的昏庸和淫威。但昭君仍不忘故国,因为那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她生不能身归,那颗眷恋故国的心,只好化为魂魄而伴着夜月归来。“省识”与“空归”对文,又形成强烈的对比:“省识”,见出汉元帝的暴戾恣睢,草菅人命;“空归”,显出王昭君的高尚情操,抱恨终身。末句“怨恨”二字,点明全诗主题,为千载之下一切怀才不遇之士痛洒一掬热泪。李因笃评曰:“序事如天马行空,光彩焕发,而毫无形迹,可称神化之篇。只序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然意俱包括在内,诸家总不能及。”(《杜诗集评》卷十一)道出了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作者通首咏昭君,实际上是在抒己怀;写昭君,也是写自己。杜甫曾自比稷、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王昭君是美女入宫而不见御,诗人是烈士怀忠而不见用。但诗人的感慨和爱憎全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冷静的客观描写,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体味。这正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高超之处,难怪沈德潜盛赞:“咏昭君诗,此为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四)

【注释】
[14]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南岸。详前李白《渡荆门送别》。
[15]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故曰“明妃”。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南妃台山下,唐属归州。
[16]紫台:即紫宫,天子所居。此指汉宫。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
[17]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18]画图:《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省识:犹不识,与下“空”字对文。案图召幸,自不能识人真面目。春风面:美丽面容。
[19]空归:魂归而身不得归,故云“空归”。
[20]胡语:犹胡音。曲:指琴曲《昭君怨》。相传王昭君远嫁匈奴,心中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实不可信,当系后人伪托。二句意为千载以下,人们还分明从琵琶所奏的《昭君怨》一类歌曲中,听到王昭君在诉说她那无穷的怨恨。吴师道《昭君出塞图》:“琵琶马上无穷恨,最恨当年误入宫。”

咏怀古迹(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21] 。
翠华想象空山里 [22] ,玉殿虚无野寺中 [23] 。
古庙杉松巢水鹤 [24] ,岁时伏腊走村翁 [25] 。
武侯祠屋常邻近 [26] ,一体君臣祭祀同 [27] 。

【解读】

第四首专咏刘备,而兼及诸葛亮,意在表彰其君臣相契,如鱼得水。“一体君臣”为一篇关键。《杜诗言志》卷十曰:“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顶有白帝庙,庙内正殿即名明良殿。殿内有塑像,正中为先主刘备,右为诸葛亮,左为关羽、张飞。明良殿右,又有武侯祠,正中为诸葛亮像,亦是“一体君臣祭祀同”的格局。

【注释】
[21]蜀主:指刘备。窥吴:指刘备恨东吴孙权袭杀关羽,于章武元年(221)七月率军伐吴。二年夏六月,败归白帝城,改鱼复县曰永安。三年夏四月,病死永安宫。旧称皇帝出行曰幸,皇帝死曰崩。永安宫即在夔州白帝城。
[22]翠华:指皇帝仪仗。因刘备已死,今唯想象而已。空山:指白帝山,永安宫即在山上。
[23]玉殿:原注:“殿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野寺:即指卧龙寺。
[24]古庙:即先主庙。巢水鹤:水鹤在松杉上做巢。《抱朴子•对俗》:“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载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25]伏腊:古代祭名,伏谓伏日,在夏六月;腊谓腊日,在冬十二月。岁时伏腊:犹言一年四时祭祀。村翁:指夔州当地村民百姓。
[26]武侯:即诸葛亮,封武乡侯。常邻近:谓武侯祠与先主庙相邻。
[27]一体君臣:语出王褒《四子讲德论》:“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刘备与诸葛亮生前君臣相得,“犹鱼之有水”,而死后又同享后人祭祀,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杜诗详注》卷十七引顾宸语)。

咏怀古迹(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28] 。
三分割据纡筹策 [29] ,万古云霄一羽毛 [30] 。
伯仲之间见伊吕 [31] ,指挥若定失萧曹 [32] 。
运移汉祚终难复 [33] ,志决身歼军务劳 [34] 。

【解读】

第五首专咏诸葛亮。“宗臣清高”四字,为一篇之纲,既盛赞其才品独超,又痛惜其生不逢时。天运难复,则非宗臣之能事所及;志决身歼,则非清高之节操不坚。宗臣清高如此,能不令人仰大名而瞻遗像,以叹其遭时不遇也哉!此亦《蜀相》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意也。王嗣奭曰:“通篇一气呵成,婉转呼应,五十六字,多少曲折,有太史公笔力。薄宋诗者谓其带议论,此诗非议论乎?公自许稷、契,而莫为用之,盖自况也。”(《杜臆》卷八)

《咏怀古迹》五首和《诸将》五首、《秋兴》八首,都是杜甫著名的七律组诗,每首虽各自成篇,但也不是漫然拼凑,而是有一定联系的。《咏怀古迹》五首联章结构,虽不像《秋兴》那样,八首只如一首,但亦有脉络可寻,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毛张健曰:“第一首目伤漂泊,而以词客句带出庾信,次篇亦以词客兼及宋玉。而庾信结尾,宋玉发端,则格局之变换处。三篇因上楚宫云雨,类及明妃。合三篇言之,盖词客、美人俱堪叹惋,而楚、汉二君之荒淫失德,亦于兹可见,借以讽切时事。故四、五以蜀主臣之励精图治终之,而末所云‘运移汉祚’、‘志决身歼’者,则言外别有感慨,又与首篇‘支离’、‘漂泊’之意相照。盖公自以留滞西南不能决策以平世乱也。愚谓每篇各赋一事,元可无藉联络,而古人不苟如此。若宜联络者,反成散漫,则今之不如古也。”(《杜诗谱释》卷二)

【注释】
[28]宗臣:宗庙社稷之重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张俨《默记》曰:“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肃清高:言后人仰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29]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纡筹策:用尽心智为之计谋策划。
[30]万古:犹言旷古。一:独也,特异之谓也。句谓诸葛亮乃旷古未有之奇才,犹如鸾凤高翔于云霄之上,不可企及。
[31]伯仲:兄弟行。伯仲之间:犹谓不相上下。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伊吕:指伊尹、吕尚。伊尹佐商汤,吕尚辅周文王、武王,都是开国元勋、历史名臣。句谓诸葛亮可与伊尹、吕尚比肩。彭羕《狱中与诸葛亮书》:“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32]指挥若定:谓策划谋略若得实现则平定天下。失:犹“无”,掩没也。萧曹,萧何和曹参,皆为汉之开国元勋,所谓“一代之宗臣”。句谓倘若诸葛亮按计已定天下,则萧、曹之功业均不能与之相比,惜其早死未得实现。
[33]运:国运,天运。祚:帝位。句谓国运转移,汉祚难复,诸葛亮辅佐刘氏恢复汉室的宏图终于不得实现。
[34]志决身歼:即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军务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司马懿)曰:‘亮将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