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白居易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1] ,弟兄羁旅各西东 [2] 。
田园寥落干戈后 [3]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4] ,辞根散作九秋蓬 [5]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6] 。

【解读】

此诗贞元十五年(799)秋在洛阳作。作者《伤远行赋》云:“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茫茫兮二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今我来兮,秋风其凉”。与诗中“辞根散作九秋蓬”时令合,时作者侍母寓居洛阳。建中三年(782)十月,李希烈反。四年正月,陷汝州。同年十月,泾原兵叛,犯京师,德宗奔奉天,泾原兵拥朱泚为帝。十二月,李希烈陷汴、郑二州,故云“河南经乱”。兴元元年(784)秋,关中(今陕西一带)蝗灾,草木无遗,民蒸蝗而食之,故曰“关内阻饥。”《尚书•舜典》:“黎民阻饥。”白居易全家约在此时自新郑(今属河南)避难符离(今安徽宿州),从此兄弟离散。浮梁大兄,即白居易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为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主簿。于潜七兄,指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名不详,官于潜(今浙江临安)尉。乌江十五兄,指从兄白逸,时为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卒于贞元十七年。白居易尚有六兄时任符离主簿,亦贞元十七年卒。下邽(ɡuī),在今陕西渭南县,为作者故乡,白氏祖墓所在地。

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描绘出因战乱饥馑而骨肉分离的惨景,抒发了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全诗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语言平易,属对工稳,用常得奇,真切感人。苏仲翔曰:“此诗与题意处处拍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白诗上乘也。”(《元白诗选》)

【注释】
[1]世业:祖传的家业。
[2]羁旅:寄居作客。
[3]寥落:冷落荒凉。干戈:犹言战乱。
[4]吊影:自己形影相吊,形容孤单。古以雁行比喻兄弟,今兄弟离散,相隔千里,不能团聚,故曰“分为千里雁”。
[5]九秋:秋季九十天,故云。蓬:飞蓬。秋枯根断,风吹飞转,比喻飘泊无定。
[6]乡心:思乡之情。五处同:分散在浮梁、于潜、乌江、符离、洛阳五处的同胞兄弟,都在怀念故乡下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