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仁义第十三


在本篇中,主要是记载了唐太宗主张“以仁义诚信为治”的治国主张。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用仁义治国的,国家气运就会长久。所以他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唐太宗“君道”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儒家的仁政和仁义思想,这也是他当政后推行让步政策、宽简刑罚、轻徭薄赋的理论基础。本篇和下面的《崇儒学》等篇,都反映了唐初统治者尊崇儒学、重视道德教化、主张省刑慎罚、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 〔1〕 ,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注释】

〔1〕异端:指违背正道的事情。

【译文】

贞观二年(628),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认为在国家乱离之后,社会风气很难在短时间内变好。近来看到百姓都逐渐懂得了廉耻,官吏百姓都能奉公守法,盗贼日渐减少,从而知道人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只是施政有治乱好坏的区别。所以,治国之道,必须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向他们展示威严和诚信,要顺应民心,废除严刑酷法,不做违背正道的事情,天下自然就安定平静。你们应当共同努力做好这件事!”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 〔1〕 ,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释】

〔1〕斯须:片刻。

【译文】

贞观十三年(639),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鸟儿就会来栖息,江湖广阔了群鱼就会来游弋,仁义积累得深厚了百姓就自然会来归顺。人们都知道躲避灾害,但不知道施行仁义就能使灾害不发生。仁义之道应该牢记在心,经常让它持续不断,如果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这就好像人饮食是为了保养身子,经常使肚子吃饱,才可以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