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忠义第十四


在本篇中,主要记载了唐太宗立意要表彰宣传的对封建君王效愚忠的言行。如冯立之对于隐太子、姚思廉之对于隋代王,都被认为是值得嘉许的。就连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久攻辽东安市城不下,也要“嘉安市城主坚守臣节,赐绢三百匹,以劝励事君者”。同时还一再下令表彰历代那些“固守忠义,克终臣节”的官吏及其子孙,以此鼓励当代和后世一切臣民誓死效忠君王。又如唐太宗十分欣赏春秋战国时卫懿公的臣子弘演,此人竟忠义到“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的程度。他感慨地说:“今觅此人,恐不可得。”而魏徵则认为忠义应是君臣双方面的事,他以当年豫让之语对之:“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所以“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这是魏徵替唐太宗设计的培育忠臣的途径。但是,这里的“忠诚”乃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提出的道德要求,其真实意图就是想通过褒扬历代忠臣来激励大臣们对自己的效忠,我们今天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这些文章。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 〔1〕 ,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 〔2〕 。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特进魏徵对曰:“在君待之而已。昔豫让为智伯报雠 〔3〕 ,欲刺赵襄子 〔4〕 。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不事范、中行氏乎 〔5〕 ?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雠;今即为智伯报雠,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 〔6〕 ,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注释】

(1〕狄人杀卫懿公:卫懿公嗜好养鹤,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狄人攻卫,到荥泽时,卫懿公发兵抵抗,大臣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狄。”卫懿公向国人“受甲”,国人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我们哪里能够打仗呢!”卫懿公无奈便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狄人,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亦称“翟人”。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卫懿公,名赤,卫惠公之子,卫康叔十代孙。

(2〕内:同“纳”,放入。

(3〕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智伯:名瑶,又称智襄子。智氏世为晋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孙,春秋末年晋国六卿(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之一。智伯在很短时间内使智氏盛极一时,超过根基深厚的韩、赵、魏三家,但由于他“贪而愎”,盲目自信,急于求功,不能审时度势,最终被韩、赵、魏三家联手所灭。

(4〕赵襄子:名无恤,一作“毋恤”,赵简子赵鞅之子。赵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担任晋国的六卿之一。公元前454年,与智瑶发生冲突,被围困在晋阳近一年,由部下张孟谈奇迹般地说服了智瑶的韩、魏盟军,突然向智瑶反攻,击斩智瑶。从此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

(5〕范、中行氏:即范氏和中行氏,皆为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58年,范氏、中行氏被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联手所灭,其封地被四家瓜分。

(6〕国士:一国中才能优秀的人物。

【译文】

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狄人杀了卫懿公,吃光了他的肉,只留下他的肝。卫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大哭,挖出自己的肝,把卫懿公的肝放进自己腹中。如今要寻找这样的人,恐怕已经找不到了。”

特进魏徵说:“这也要看君主对待臣下的态度。从前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赵襄子抓住他,问他说:‘你从前不是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掉了,你反而投靠了智伯,不为他们报仇;现在你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臣以前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以普通人对待我,所以我也像报答普通人那样来报答他们。智伯以国士一样对待我,我也要用国士的作为来报答他。’这关键是看国君如何对待臣子,怎么能说这样的忠臣现在就没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