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悔过第二十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贵为帝王,也难免发生过失。重要的是对待过失的态度:掩盖过失,只能酿成更大的过失;听从谏言,及时改正过失,就能大大降低损失。本篇记述了唐太宗的懊悔之言和改过之行。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接纳规谏之言,并立即改正,是唐太宗个人修养的一大优点。太宗度量宽宏,勇于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终致国泰民安,也是他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并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 〔1〕 ,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

〔1〕墙面: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

【译文】

贞观二年(628),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以前因为群凶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主持军务,没有空闲读书。近来国家安宁,我又身处于殿堂之上,即使不能亲自手执书卷阅读,也要叫人朗读给我听。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政治教化的策略道术,都写在书本里了。古人说:‘不学习就一无所知,碰到事情也就没有能力解决。’这不是空话。反思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觉得很不对。”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 〔1〕 。’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2〕 。’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 〔3〕 ,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 〔4〕 ,义理甚精审,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注释】

〔1〕“三年”三句:语出《论语·阳货》。

〔2〕“何必”二句:语出《论语·宪问》。高宗,指商君武丁。

〔3〕以日易月:古代帝王去世,太子继位得服丧三年(三十六月),后来汉文帝改为三十六日即释服终丧,因称“以日易月”。

〔4〕徐幹:字伟长,汉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人。东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论》二十篇,阐述儒家思想。《复三年丧》是其中的一篇。

【译文】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人的感情中最为悲痛的,莫过于失去父母双亲。所以孔子说:‘给父母服三年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从天子到百姓都是如此。’又说:‘岂只是殷商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做的。’近代帝王实行的丧期不及古人,汉文帝时以日代月的制度,大大违背了礼的原则。我昨天读了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文章的义理十分精深,恨没能早日看到这部书。我当年所行的丧礼太简单了,现在只能归罪自己、责备自己,追悔莫及啊!”因此悲痛地哭泣了很久。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 〔1〕 。”
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当即改之。”

【注释】

〔1〕诱:劝导。

【译文】

贞观十八年(644),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凡是臣下对于帝王,大多是顺承旨意,说好听的话以取悦帝王。我现在想听听自己的过错,你们都可以直言不讳。”散骑常侍刘洎回答说:“陛下每次与大臣讨论事情,以及有人上书奏事的时候,因为他的意见不合您的心意,您有时当面加以责难,使他们无不难堪地退下来。这恐怕不是劝导臣子直言进谏的方法。”

太宗说:“我也后悔有这样的追问责难,应当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