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经证释》乾卦(01)孔子 《宣圣讲义 》易经一书。自分数类。曰卦、曰辞、曰传、曰图。合之曰易经。实则卦与爻辞为经。余则传也。图说也。卦与辞又非同类。卦象在前。文辞在后。文辞亦有所别。有属原辞。传于口者。有属后人推衍成文者。有从他易续纂其言者。有合古今占候明着其义者。故易有数体。而皆以卦爻为主。卦爻自古迄今末有异也。虽因序有先天后天之殊。其卦末变也。因占有连山归藏之别。其象末易也。故伏羲文王易有异。而卦无异。用有殊。而象不殊。则以卦皆此卦。象皆同象也。卦用无尽。则其辞无尽。卦象不易。则其意不易。学者欲通其变。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索其意。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皆其常数。乾上坤下。水润火炎。皆其定义。学者当就是以求之。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彖象之辞。位时之义。凡关卦之所立。意之所存者。皆载于经。可一一进而研习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为首。明各卦皆自乾坤出。而坤又在乾后。明阴之生于阳。故言卦必先乾坤。而尤必先明乾卦。乾为万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其位高。其德全。故能为万物之主。今先就卦爻之象。与彖象之辞。分别释之。乾之卦象、以
且爻六位分三才。而卦则分内外。虽一卦乃两卦也。以其体只三位。重之则合两卦。故有内外之分。或曰上下。或曰往来。亦一阴一阳也。故卦必明云某上某下。如乾曰乾上乾下。坤曰坤上坤下。实为一卦。而分上下。正以乾坤八卦而外。皆由上下两卦合成。八卦虽为本卦之重。而仍必分内外言也。虽一乾卦。而成自两乾。上之乾。与下之乾。异也。以其髑用不同。阴阳异数。故也。况上下之卦。合则为备六位之体。分则为独具三爻之体。其生化之迹已着。而阴阳之数亦加。则其分合间。对待中、各有所异。其名虽同。实不同。故六位之卦。为六十四卦中之卦。已变者也。三爻之卦。为八卦中之卦。末变者也。如
若名八卦为纲。则六十四卦为目。若名八卦为本。则六十四卦为用。二者原不同也。故在易卦。必明其变易之迹。由一个
卦一而用众。爻六而变多。故象者。象其意也。非指物而物之也。爻者。效其数也。非定名而名之也。如乾之 又六爻三极之中。以三四人爻为重。则以易教为人道立也。天道非人不明。地道非人不通。所贵乎易者。人之志也。吉凶祸福。因人而见。顺逆动静。因人而明。神鬼之情。因人而达。动植之物。因人而察。故卦象以人爻为重。而爻象以人事为则。此三四两爻为占卦之主。观象之枢。非此不足以言卦情。不足以致卦用。而圣人之意、亦不可见。天地之心、亦不可得。故进退存亡之机。升降消息之数。动静之道。顺逆之途皆从三四爻辨之。此人为天地之主。而万物之灵也。观往知来。察微知显。皆人爻之着于象数者也。是易为人道立。而卦因人爻成。苟舍中爻。则失其主。而昧其用。故一卦之用。必先自中爻发之。而一卦之意。亦自中爻得之也。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间。立于终始之道。兼乎内外之事。通乎上下之情。赅动静之行。合幽明之德。着天地之数。而持之以一。昭神鬼之灵。而折之以中。此至中和之基。齐本末之门。为全卦精神所存。变化所秉。其重要不可比拟。故观象者先察焉。夫卦象本乎爻。爻象存于数。数者实为易之灵。如人之魂。物之精也。不识其数。则握死物。而无所用之。虽熟覩爻象。强记卦形。终无所明。以不得其所用也。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数。与初上之辞、九六之用。皆象之所寓。而神之所行。其上下升降之途。来往多寡之迹。皆由数中见焉。诚以气行无形。神至无影。唯数足以纪之耳。故阳奇阴偶。一见而明。左升右降。循序而得。先后天之同与。顺逆之殊行。分合之异致。或见于外。或潜于内。或加、或减。或乘、或除。莫非数之所成。亦即象之所示。学者明其数矣。则天地尚可指于掌。日月尚可止于图。今古之时。明晦之地。皆可推而得之。数而验之。故易逆数也。重在数其数耳。 至六爻之情。恒因内外上下卦而有同异。则亦时之不同。位之不一。与数之别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三与五同功异位。其情即因之而判。果以阴阳类言则同。以时位数言则异。故一则多惧。一则多誉。一则多凶。一则多功。其象之同而不同。爻之异而又异。不得以皆同类同位。而谓之同情也。故三与五为朋、而非朋。二与四为隣而非隣。实因数之差也。观于河图之象。天地生成之数。则可见矣。夫言情而必及终始。言数而必兼本末。此固卦象之所重。然亦有取始而去终。逐末而遗本者。亦有重本而舍末。求终而忘始者。盖亦因时之殊。位之异。卦之德。爻之情。各不一也。然在人道。则未有取一遗一者。此由卦象、不尽为象人事也。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终始之全。若在初、则无始。在上则无终。处上则舍本,。处下则舍末。各有中极。而卦限于六爻。故在两端。必有一阙。此因天地之内。唯人得其全。物则仅得其偏。人得天地之中以生。故全而居中。物得天地之一以育。故偏而居两端。亦理势自然而然也。故在初与上。或则当位。或则失位,或则得用。或则不用。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观。要之、数之所成。气之所行。天地尚不得其全。何况物乎。故由入事言之。则自二为始。至五为终。上下本末。俱有余位。而后不越不僭。不卑不亢。致乎中和之德。行乎正大之门。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非无故也。然天地有极。人道有变。或处之绝地。或置之危枝。或潜之深渊。或远之辽野。亦非绝无之事。当为非常之观。要以中道为常。本位为当。此则圣人立教之意。明象之旨不可不知也。是故卦象之所成。必取圆度。爻象之明。必以环行。以济其穷。而通其变。则偏者可止之于正。失者可复之于全。准天道之行。定人事之则。昭物情之化。制性命之规。则其不用不当之爻。亦有宜时宜地之例。此六爻不可偏废。而三极仍有常道存也。故卦象之观。必先熟夫爻象之例。欲因象以明意。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象者简、而用则繁。意者微、而数则显。学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内。因其粗以溯其精。方可以通乎象。而彰其意焉。 《宗主附注》此言乾之卦象。尚有多义。因辞中有者则讲。释时可申明之。明象熟辞。而后卦可通也。苟舍其一。不通其二。则不过记诵之学。终无解于易。易初原不重辞。止可求之于象。后圣述辞与象相证。其益学者多矣。但辞为明象者也。象有未明。始求之辞可也。若徒熟其辞。而忘其象。则何解于卦哉,故夫子先释象而后释辞。使学者知所先后。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国圣人讲造化之数。全由实验得来。而外人不知。以为虚玄莫考。诚可笑也。盖易明指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河图洛书。 五行九宫之序。皆由定数所变化者。非故为其制也。无论何物。变化之数。不出于此范围。其所成物质名类。不得异于此定序。则天地之所自判。人物之所自生。下及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皆然。以孚此而生化者。是曰定序。不独易与图书然也。譬如一立方体木块。以刀劈之。自上而下。必成两片。再劈之必成四条。更断之必成人立方体。此一变生两仪。再变分四象。三变成八卦之定例也。如细分之。则一变者一。再变则为二数。三变则为四数。合之共得七数。故变极于三。数满于七。而形成于八。果将立方形体数之。虽为四方。却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六者。有形之本体。无论大小皆同,八者。由分所成之定体。亦无论大小皆同。以方为方。必合九为一。盖非九不得全也。九者中一边八。即九宫之数。去其四隅。即五行之数,以四隅乃阳生阴也。非原数也。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极于中央。至变为九宫。其中央太极仍存。故太极在后天居土位。为坤宫。而主一切也。故变化之序,不离于易数。不外于河洛之象。可验之于至细至微之物者也。苟精思之。则天地生成。莫不了于指掌也。故变不离三。数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于六,行止于五。宫止于九。中气定于一。一者、太一也。太极也。神之主也。元气之宗也,言数者所当先知之也。 易道诚不易讲。虽一卦六爻。其所包义。不可尽述。今夫子撮大要讲示。不过其一二耳。然已累篇矣。可知易道精深。原非容易贯澈者。乾卦为全易之首。尤为宏大旡尽。将来讲示。更必详细。本来易教。为使人知天道。即卦象、亦为以物示天数也。夫道始终不离于数。一纪二纪。推至万纪。大小循环。如岁与日。莫不有定数,故圣人得以卦象之。六爻中所有之数。既天地之气数。一一与时合。果知其故。则未来事皆可推得。时虽多变。似非易测。实则包在六十四卦中。仍无奇也。天道穷而愎始。今虽未见。正因潜藏之气未发也。故乾卦一卦。包尽宇宙。自古迄未来。始终皆缩影在六爻中。不过不能细数耳。然六十四卦。由乾出。乾道乃革。革象见于革卦。则革卦即为明乾道之革者也。此在已过时代见之。迄今又循瓒至此。合无数小循成大循瓒。如积日成岁之例。故大小同象。古今同运。此在人推之耳。 分类:易经书名:《易经证释》作者:佚名 |